1.「乐不思蜀」故事背后的忠臣--却正

2.乐不思蜀的故事

3.有没有类似《龙族》的小说推荐一下?

4.姜维死后82年,一封密信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5.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哪三大优点,足以称为一代英主?

6.乐不思蜀的意思和造句

7.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的含义是什么_乐不思蜀感慨多打一生肖

帯动物的成语:狗拿耗子,带数字的成语一心一意,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深入浅出,寓言故事的成语:指鹿为马

1、狗拿耗子

读音:gǒu ná hào zǐ?

解释:(歇后语)多管闲事。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这孩子,才叫他娘的‘狗拿耗子’呢!你又懂得几篇儿几篇儿。”

2、一心一意

读音:yī xīn yī yì?

解释:心思、意念专一。

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白话释义:所以推一个心,使用一个意思,正直而行之罢了。

3、深入浅出

读音:shēn rù qiǎn chū

解释: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指文章或讲话)。

出处:明·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

白话释义:鸿论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

4、指鹿为马

读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白话释义:丞相撞邪, 把鹿说出马。

寓言故事: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扩展资料

指鹿为马近义词:混淆黑白、是非混淆

1、混淆黑白

读音:hùn xiáo hēi bái

解释: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

出处:《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混)淆;清浊同源。”

白话释义:白的和黑的混乱,清晰的和浑浊的来源相同。

2、是非混淆

读音:shì fēi hùn xiáo

解释: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

白话释义:袁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这篇文章赢了。

「乐不思蜀」故事背后的忠臣--却正

刘阿斗最大的悲哀,不在于蜀国灭亡,自己的快活皇帝当不成,而在于后人对他的不理解.

史书基本上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人.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让他举家迁往洛阳,还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的子孙和随行官员也都封侯加爵.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故意演蜀地的歌舞助兴,旁边的人都有些感慨,而他则喜笑自若.司马昭看见这样的情景,对属下感慨道:“人的无情,怎能到这样的程度!就算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久全,更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很想蜀国吧?”刘禅竟然回答:“这里很好呀,我才不想蜀国呢!”有一个随行的`大臣叫却正的听说这事儿,对他说:“下一次问你的话,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远在巴蜀,我不无思念啊!”但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照样说了,却欲哭无泪.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象却正的话啊.”刘禅竟说:“正是他叫我说的.”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个典故造就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

 大家对此应该都不陌生。

 蜀汉灭亡后,

 刘禅从成都移居洛阳。

 某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

 席间特别嘱咐演奏蜀乐。

 当蜀乐响起,

 蜀汉旧臣被勾起亡国之痛,

 个个掩面或低头啜泣,

 唯独刘禅一点悲伤的表情也没有,

 反而还相当开心的样子。

 当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还没心没肺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对于「乐不思蜀」这故事,

 历来有两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刘禅是个昏君

 司马昭在款带刘禅的宴会上演奏蜀乐,

 这不是体贴客人,

 而是刻意羞辱。

 蜀汉旧臣都被勾起亡国之痛,

 个个掩面或低头啜泣,

 这是正常人的反应。

 可是刘禅却没有丝毫悲伤的样子,

 反而没心肝的享受这场筵席。

 这完全说明,

 刘禅根本就是个昏君,

 一点亡国的羞耻感也没有。

 第二种刘禅是精明的自保

 这个观点认为,

 如果刘禅在筵席上表达出怀念蜀国,

 透漏想回蜀地意图。

 司马昭向来多疑,

 为了杜绝后患,

 一定会杀了刘禅和所有蜀汉旧臣。

 因此刘禅看破司马昭的试探手段,

 故意装作没心没肺的样子自保。

 对于这两种说法,

 我个人倾向第二种,

 但我要补充的是,

 我觉得这个精明的自保之策,

 并非刘禅想出来的,

 而是蜀汉旧臣——却正。

 大家可能对却正不太熟悉,

 因为他在蜀汉灭亡之前,

 不过是六百石的小官,

 无足轻重。

 不过其实却正就是那个在「乐不思蜀」故事中,

 对刘禅建议应该要装作难过的样子,

 并以「先人坟墓,都在蜀地」,

 希望司马昭可以放刘禅回蜀。

 我之所以说这自保之策是却正提出,

 是因为他在蜀汉虽然官小,

 但他曾经和黄皓比邻共事三十年。

 在黄皓飞黄腾达,

 大权独揽后,

 却正不为黄皓喜爱,

 可是也不为其所憎恶,

 继续作个小官。

 陈寿评却正「行止,君子有取焉」,

 一个有原则的君子,

 能和小人共事三十年,

 不被其所喜,

 也不为其所憎,

 说明这人应对进退得宜,

 深懂自保之道。

 「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旣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三国志?蜀书?却正传》

 蜀汉灭亡后,

 曾经身居高位的蜀汉大臣,

 都只盘算着自身前途,

 没人在意旧主刘禅。

 唯独却正和张通这两个小官,

 却抛家弃子,

 一路伴随刘禅去洛阳。

 在洛阳,

 刘禅更是有赖于却正的指导,

 行事举止、应对进退都没有错误。

 刘禅还感慨叹惜,

 后悔太晚注意到却正。

 「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

 《三国志?蜀书?却正传》

 从这来看,

 「乐不思蜀」刘禅的改口,

 其实就是却正为了打消司马昭的疑心,

 故意教刘禅讲的很不像他会说的话。

 从结果来看,

 却正的计策非常成功,

 他不仅让刘禅在洛阳安度余生,

 并且也让自己获得西晋政权的赏识,

 封官授爵。

 我想所谓的忠臣,

 除了那些安邦定国、扶危定倾的大才,

 也应该有像却正一样,

 在危难之际不抛弃自己的君主,

 并且能提出有效的计策,

 保全君王的生命的人才是。

有没有类似《龙族》的小说推荐一下?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扩展资料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

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乐不思蜀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

邓艾大军 兵临城下,刘禅惊慌失措,立即派人前去请降。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力求出战,但刘禅却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刘谌哭倒在昭烈 庙,之后便杀死妻儿,自刎而亡。但这仍没能引起刘禅的反思,刘禅后派太仆蒋显下诏令 姜维投降钟会。

至此,蜀汉宣告灭亡。 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并迁至洛阳。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出演了蜀地 的歌舞,列席的蜀国人无不触景伤情,心生感慨,唯独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看到这种情 况,于是感叹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令全,况姜维邪!”而后叉 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也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 由来。

“乐不思蜀”典故的来历是什么?

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 咐演奏蜀地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 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状,便 问刘禅“安乐公思念蜀国否?”刘禅答道“此乐间,不思蜀也。”他的旧臣 郤正闻此言,宴毕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 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 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萄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 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 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 ”司 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 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一典故的由来。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乐不思蜀的故事是啥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三国,涉及人物是刘禅,司马昭.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刘阿斗最大的悲哀,不在于蜀国灭亡,自己的快活皇帝当不成,而在于后人对他的不理解。

史书基本上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人。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让他举家迁往洛阳,还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的子孙和随行官员也都封侯加爵。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故意演蜀地的歌舞助兴,旁边的人都有些感慨,而他则喜笑自若。司马昭看见这样的情景,对属下感慨道:“人的无情,怎能到这样的程度!就算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久全,更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很想蜀国吧?”刘禅竟然回答:“这里很好呀,我才不想蜀国呢!”有一个随行的大臣叫却正的听说这事儿,对他说:“下一次问你的话,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远在巴蜀,我不无思念啊!”但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照样说了,却欲哭无泪。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象却正的话啊。”刘禅竟说:“正是他叫我说的。”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个典故造就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讲谁的故事

讲的是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节选如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译文如下: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人物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姜维死后82年,一封密信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这个我真的太有经验了,我看过的网络小说真的不少,网上所谓经典各类型的小说我都看过,小说《龙族》是长篇魔幻类型小说。

下面我来介绍几部同样是魔幻的小说。

1. 《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

小说简介:斗罗大陆是一个魂兽与人类共存的世界,魂师是这个世界上的主要力量。主人公唐舞麟在觉醒了罕见的金龙王血脉后,进入了魂师学院学习,并与伙伴们一起成长,经历了各种冒险和挑战。

观后感:《斗罗大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说中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紧凑,各种魂兽的设定充满创意。唐家三少的文笔优美,将斗罗大陆这个奇幻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说中的友情、亲情和爱情描写让人动容,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推荐理由:《斗罗大陆》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玄幻小说,其独特的魂兽设定和世界观让人耳目一新。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人性的光辉。同时,小说中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描绘让人感同身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2. 《九州·缥缈录》作者:江南

小说简介:在九州这个奇幻的大陆上,讲述了吕归尘、羽然、姬野等人在乱世中的成长、奋斗和感情纠葛。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信仰,共同演绎了一场壮丽的历史画卷。

观后感:《九州·缥缈录》给我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江南的文笔优美,将九州大陆的奇幻世界描绘得如诗如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小说中对政治、战争、民族、信仰等诸多话题的探讨,让人思考。

推荐理由:《九州·缥缈录》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奇幻小说,其独特的九州大陆设定和世界观让人耳目一新。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人性的光辉。同时,小说中对政治、战争、民族、信仰等诸多话题的探讨,让人思考。

3. 《诛仙》作者:萧鼎

小说简介:在仙侠世界中,主人公张小凡意外得到了玄清道派的秘籍,踏上了修仙之路。在修仙过程中,他经历了世间的沧桑,与好友林惊羽、师姐鹿清笃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因为道法修行的隔阂,他们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后感:《诛仙》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小说。萧鼎的文笔精湛,将仙侠世界描绘得如诗如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小说中对道法、红尘、生死等诸多话题的探讨,让人深思。

推荐理由:《诛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仙侠小说,其独特的仙侠世界设定和世界观让人耳目一新。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人性的光辉。同时,小说中对道法、红尘、生死等诸多话题的探讨,让人深思。

最后,我多说一句,《斗罗大陆》是我最推荐的一本书,原因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创造了一个魂兽与人类共存的世界,魂师是这个世界上的主要力量。

小说情节紧凑,主线故事清晰,唐三的成长历程和他的伙伴们的成长贯穿整个故事。人物形象鲜明,如唐三、小舞、戴沐白等角色,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同时,《斗罗大陆》中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描绘细腻动人,使得小说更具有人性光辉。

此外,这部作品在网络小说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改编成动画、漫画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读者和观众。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哪三大优点,足以称为一代英主?

当一个人忍辱负重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时候,也只有真相能让所有人哑口无言,所以当这封信现世之后,不光诸葛亮会瞑目,估计姜维也心中无憾了。

(一)姜维与诸葛亮

众所知周,诸葛亮对于姜维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因为他本身就具备高超的识人之能,蜀汉虽说能人辈出,但是能够接替自己的人才却凤毛麟角,而姜维则是可以作为中流砥柱的不二人选。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帮姜维扫清了道路,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姜维力排众议,对姜维信任有加。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兵权的同时,也接过了诸葛亮的遗志,从这一天起,匡扶汉室成了姜维毕生的夙愿。?

只可惜,当时的蜀国后主刘禅听信小人黄皓谗言,再加上费祎、诸葛瞻等人的处处排挤,姜维在蜀国处处掣肘,一身本领无法完全施展。而当魏国钟会与邓艾率军来袭,也是姜维奋不顾身在剑阁、凭借天险抵御魏军,无奈邓艾兵出亲谋,偷渡阴平小道,出剑阁之后,率军击破绵竹,大军直抵成都城下。 无能的刘禅直接选择了投降,成都百姓被屠三日,姜维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直接就哭了,跪地向五丈原的方向磕头流泪,觉得自己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

(二)降魏与叛乱

在投降了魏国之后,后主刘禅过上了?乐不思蜀?的好日子,姜维也降了魏国,正因为他之前曾是魏将,后来归顺蜀国,如今城破之际又再次降魏。很多人都对这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姜维嗤之以鼻,就这德性,遇到困难就投降,翻来覆去的投降,也配高喊?匡扶汉室?吗? 这种行为,能让九泉之下的诸葛亮瞑目吗?

就这样,姜维背负?反复小人?的罪名82年,直到82年之后的公元347年(永和三年),出土了一封信,才洗刷了姜维的冤屈。 东晋安西将军恒温灭亡李特建立的成汉政权时,部将孙盛在成汉的宫廷密档中,偶然发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也正是这封信,证实了当初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也非不忠君殉节,而是?假意投降?,直到死亡的前一刻都在为重立蜀汉而殚精竭虑。期间,姜维确实取得了钟会的信任,钟会也已打算拔给姜维5万大军,意图割据蜀汉之地自立为王。而钟会拔给姜维的5万大军又正好是姜维的原班人马,又有地利和人和之利,完全有机会废掉钟会,重立蜀汉。结果,钟会不听姜维相劝,未能暗中处死关押的曹魏高级将领,最终反被这些脱困的将领杀死。

乐不思蜀的意思和造句

对于?刘阿斗?这个名字,大家都十分熟悉,他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禅。刘阿斗的知名度在中国是很高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就有?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但这些词汇都是贬义词,几乎成了?胸无大志?、?窝囊废?、?昏庸无能?的代名词。其实,这样议论与定性对刘禅来说是很不公正的,虽说他比不上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但也称得上是个仁慈、开明的贤君。

君臣和睦,仁慈大度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君臣和谐的情况是很少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专制残暴、疑神疑鬼的君王,他们对位高权重的臣子往往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臣子?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惶诚恐,察言观色,顺着君主说话,稍有闪失就可能会被诛杀。

可刘禅却不是这样,他与诸葛亮等大臣的关系一直都很和谐。诸葛亮等人大权独揽,但刘禅丝毫没有猜忌之心。

为什么刘禅那么大度呢?这大概与他的身世与经历相关。

刘禅前半生的经历是相当坎坷的。据《三国志》引述《魏略》说: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冲至,边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审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凤人刘括避乱人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遭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谢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为洗沐送馆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请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神本闲于政,遂总内外。?

当然,对此史书有不同的记载。装松之说:刘禅?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不管怎样说,刘禅是在战乱中长大成人的。

在东逃西窜中,他看到了战争的悲惨和将土们惨不忍睹的牺牲场面,看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悲剧,也许他还看透了浸透着血的?江山?,看透了这个残酷的人类世界...

所以,刘禅是比较仁慈的。他经常说:?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

虽然诸葛亮上表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但纵观刘禅的一生,他除了曾经有过重用官黄皓的错误之外,还没有发现其他特别恶劣之处。另外,重用黄皓所造成的后果,也没有三国演义》上所说的那么严重。

在君王的地位上,刘禅总是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努力保持着高层的和谐状态。刘备与诸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土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美妙?的君臣关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于刘禅。北之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孩子一样耳提面教刘禅?亲贤臣,远小人",青年天子刘禅则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但刘禅总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枢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10千米相迎。诸葛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他也没有固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战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重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头脑清醒,处事果断

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的老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炎的妻子胡氏人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入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的说法,后主并没有诱过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得多,不失为第二代***的风范和气质。

爱惜民众,不战而降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做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刘季玉。

刘季玉就是刘璋,季玉是他的字。他的父亲叫刘焉,长期治理西蜀。刘焉去世后,刘璋成了西蜀之主。当时,相比较于中原一带军阀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西蜀是比较稳定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后来,刘璋为了对付汉中的军阀张鲁,请刘备来帮忙,结果开门揖盗,刘备的铁骑横扫益州土地,最后一直打到成都城下。

毋庸置疑,刘备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可是事情到兵临城下的地步,刘璋该怎么办呢?按照封建统治者的一般做法,是动员所有的臣子、士兵与民众进行顽抗,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另外,中国传统的观念是?不成功便成仁?,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壮烈牺牲就会受人景仰,就会留名千古、永垂史册。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慷慨激昂、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后面的真正意图是保卫帝王的?江山"?

刘季玉现在也遇到了这样窘迫的局面。可是,令人钦敬的是刘季玉对此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措。请看《三国演义》对当时情况的描写:

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曰:?城中兵尚有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坠泪?.

史书《三国志》对其事也是这样记载的:

先主(刘备)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威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这就说明,《三国演义》是按史实写的,没有进行艺术加工,刘季玉就是这样一个人。刘季玉不顾将士们的忠心相劝,决意放弃江山,败坏自己的名节,其原因是不忍看到百姓们遭受更大的苦难?

这真让人感慨啊!这样的?人主?中国历史上多乎哉?不多也。刘季玉是风毛静角的一位。

刘璋投降了,西蜀百姓因此没有遭受更大的灾难,士兵也没有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默武,战争连年不断,天府之国、千里沃野一片萧瑟,蜀民死伤无数?

刘禅当时的做法与刘季玉十分相似。魏兵兵临城下,刘禅的儿子刘谌劝说父亲说:?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全胜。?可刘禅不听,还比责儿子说:?汝欲令满城流血耶?在对待国家与人民的存亡问题上,刘禅更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刘禅像刘季玉一样当断则断,放弃自己的?名节?和政治面子,尽量减少人民的损失与无谓牺牲,甘愿献出?江山?。如此决策,与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卖命的众多封建帝王相比,不知进步了多少年、多少代。

然而,因为刘季玉与刘禅是投降敌人的,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很不光彩的。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宁死不屈?,是?斗争到底?,是?流血牺牲?,是?为国捐躯?,是?杀身成仁?,其他什么也不计较,哪怕你是为了老百姓,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为了社会的安定。虽然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死人、少破坏社会财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美好的事物,让我们不舍得离开。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这种感觉。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不舍得离开美好的地方吧。

操作步骤

步骤一:选择一个美好的地方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公园、一个海滩或者一个山峰等等。这个地方应该能够让你感到舒适和放松,让你忘记一切烦恼和压力。

步骤二:享受美好的时光

一旦你来到了这个美好的地方,你需要尽情地享受这里的美好时光。你可以散步、游泳、爬山、看风景等等,让自己沉浸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

步骤三:不舍得离开

当你在这个美好的地方度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舍得离开了。你会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温馨,让你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步骤四:回忆美好的时光

当你不得不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时,你会觉得心中有一份不舍和留恋。你会回忆起这里的一切美好时光,让自己感到无限的怀念和感慨。这时候,你又可以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结尾

“乐不思蜀”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它可以形容我们不舍得离开美好的地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地方,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当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地方时,我们会觉得心中有一份不舍和留恋。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历史原型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演义原文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諕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

 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叫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1]

 译文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九课课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事实真相

 史书原文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3]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演变发展

 改编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2]

 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延伸成语

 注音cǎo chu?n ji? ji?n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结构紧缩式

 灯谜孔明造箭[4]

 出处[3]

 一、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3]

 二、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4]

 成语示列

 ◎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 一些主要情节,如险走柴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并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4] 但这些都只是小说艺术而已,史无记载。

 折叠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艺术作品

 《草船借箭》暗喻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厅里,船舵上的五星红旗十分醒目,艺术评论家费大为认为,国旗可以表明作者的观点:对中国的批判和攻击将有利于中国。早年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时候,船头却没了这面国旗。[5]

 蔡国强展览的视觉效果惊人,甚至充满性,很多人长时间坐着,津津有味地看他制造的一次次爆炸的录像,看他摆弄火药,怎样让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怎样在天空中打出虹,怎样模拟时代广场发生的一次汽车爆炸事件。但在美术馆的空间里,录像和火药画都不如那些装置作品来得刺激,比如《草船借箭》,即使不论这个产生于1998年的作品所体现的中国式智慧,从视觉上它也令人过目不忘。这艘草船悬挂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厅,船身插满了利箭,如同一只巨大的翅膀。《草船借箭》是从纽约现代美术馆搬过来的,单单搬它就花了几十万美金,而其体积之大使得中国美术馆必须拆掉大门才能让它"驶入"。

 蔡国强坚持要把船带到北京,除了把它视为自己艺术的代表符号,蔡甚至也觉得这船就像他自己的影子:从一个港口驶到另一个港口,漂泊多年又回到中国。蔡国强从不掩饰他对这件作品的喜爱:"这艘船既有暴力的伤痛,同时又硕果累累,既承重,看起来又十分轻盈。"可惜这艘船在中国美术馆的展示效果不算理想---悬挂的船可以有两种观看的角度,从下往上看船像是在飞,从上往下看这个船像在水里面漂浮,但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决定了这艘船只能被仰望。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l? b?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出处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示例

 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 ,'乐不思 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