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成语故事_哀鸿遍野成语故事视频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哀鸿遍野成语故事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哀鸿遍野成语故事的话题。
1.寓言故事描写秋天的词语
2.L什么什么成语故事?
3.成语故事300字
4.有没有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描写秋天的词语
1.描写秋天成语的故事
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2.秋天的词语或成语故事春华秋实(chūn huá qiū shí )
1、春天耕种,秋天收获。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2、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邢颙,字子昂,河间莫人(今任丘)。为孝廉,征任为官吏,不受。曾被曹操征任为司空掾。出任左冯翊,因病辞官。后被选为平原侯曹植的家丞。他品行端庄.当时人们称颂他说:“德行堂堂邢子昂”。他敬事主人,平时讲求礼节。而庶子刘桢擅长作文,文辞优美,曹植亲近刘桢而疏远邢颙。刘桢上书劝谏曹植说:家丞邢颙是北方的贤士,他少年秉性高洁,清静寡欲,言语简洁而义理深刻。真正是儒雅的贤士。我实在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并列为您的左右。而我获得您的特殊礼遇,邢颙反而被疏远,我私下里担忧旁观者将会说君侯您亲近我,对待贤士缺乏礼节,喜纳庶子的文,丢弃家丞的德行。(刘桢谏植曰:“私惧观者将谓习近不肖,礼贤不足,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哀鸿遍野
哀鸿:哀鸣的鸿雁;遍;到处。野:田野,郊外。
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 *** 呼号的饥民。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3.名人描写秋天的成语故事一叶知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语法:紧缩式;作定语;指从局部推知未来
秋风萧瑟、天高气清、秋雨绵绵、金风送爽、金桂飘香、秋风瑟瑟、社燕秋鸿、一叶知秋、秋月春花、望秋先零、叶落知秋、春秋笔法、琨玉秋霜、秋风过耳、秋月春风、西风落叶、
秋高马肥、春生秋杀、金风玉露、西风残照、秋行夏令、冰壶秋月、寒蝉凄切、春蛙秋蝉、
千秋万代、红衰翠减、春花秋月、
4.秋天的词语描写秋天的词语四字词语秋高气爽 冰壶秋月,冰壸秋月,百岁千秋,春华秋实,春花秋实,春花秋月,春兰秋菊,春露秋霜,春秋笔法,春秋鼎盛,春去秋来,春秋无义战,春生秋杀,春蛇秋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蛙秋蝉,春蚓秋蛇,洞察秋毫,多故之秋,多事之秋,独有千秋,富于春秋,各有千秋,华屋秋墟,华星秋月,疾风扫秋叶,兼葭秋水,琨玉秋霜,老气横秋,临去秋波,凛若秋霜,利析秋毫,落叶知秋,明察秋毫,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平分秋色,皮里春秋,皮里阳秋,秋波盈盈,秋风过耳,秋风落叶,秋风扫落叶,秋风扫叶,秋风团扇,秋风纨扇,秋高马肥,秋高气和,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毫不犯,秋毫见捐,秋后算账,秋毫无犯,秋毫勿犯,秋毫之末,秋豪之末,千秋人物,千秋万代,千秋万古,千秋万岁,千秋万世,秋实春华,秋收东藏,秋收冬藏,秋扇见捐,秋色平分,秋水,秋水盈盈,秋荼密网,秋行夏令,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霜气横秋,社燕秋鸿,微察秋毫,望穿秋水,万代千秋,万古千秋,危急存亡之秋,望秋先零,万岁千秋,万载千秋,遗臭千秋,月旦春秋,叶落知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三秋,有事之秋,一叶报秋,一叶落知天下秋,盈盈秋水,一叶知秋,一字千秋。
描写冬天的成语:残冬腊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烘头脑,冬烘先生,冬裘夏葛,冬日可爱,冬日夏云,冬扇夏炉,冬温夏凊,冬温夏清,冬箑夏裘,肥冬瘦年,寒冬腊月,秋收冬藏,三冬二夏,十冬腊月,无冬历夏,五冬六夏,无冬无夏,无间冬夏,夏炉冬扇。 历史故事成语: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 神话故事成语:百发百中、半途而废、杯弓蛇影、鞭长莫及、宾至如归、病入膏肓、伯乐识马、不耻下问、出尔反尔、出奇制胜 寓言故事成语:开卷有益、博而不精、百发百中、捕风捉影、必恭必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药、别开生面 一刀两断 一了百了 一干二净 一寸丹心 一之谓甚 一马平川 一无所长 一无是处 一日之长 一气呵成 一毛不拔 一心一意 一本万利 一目了然 一发千钧 一如既往 一步一鬼 一身是胆 一言九鼎 一应俱全 一板三眼 一枕黄梁 一呼百应 一败涂地 一命呜呼 一刻千金 一视同仁 一树百获 一挥而就 一差二错 一语破的 一笔勾销 一唱百合 一窍不通 一盘散沙 一望无际 一掷千金 一息尚存 一笔抹杀 一语道破 一举成名 一览无遗 一面之交 一张一驰 一波三折 一念之差 一知半解 一呼百诺 一事无成 一板一眼 一穷二白 一言为定 一佛出世 一步登天 一劳永逸 一字千金 一片冰心 一手一足 一日之雅 一木难支 一无所有 一马当先 一无长物 一无所知 一日三秋 一见如故 一手包办 一仍旧贯 一孔之见 一龙一猪 一片丹心 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 一帆风顺 一团和气 一决雌雄 一字之师 一抔黄土 一串骊珠 一饭千金 一言以蔽之 一改故辙 一表非凡 一拍即合 一鸣惊人 一往无前 一贫如洗 一泻千里 一行作吏 一尘不染 一场春梦 一成一旅 一丝一毫 一叶知秋 一龙一蛇 一心一德 一相情愿 一面之词 一哄而散 一举两得 一误再误 一笑置之 一家之言 一唱一和 一琴一鹤 一落千丈 一得之功 一家眷属 一唱三叹 一钱不值 一诺千金 一脉相承 一面如旧 一柱擎天 一定不易 一狐之腋 一往情深 一败如水 一国三公 一枕南柯 一纸空文 一言难尽 一饮一啄 一针见血 一技之长 一字褒贬 一衣带水 一字一珠 一网打尽 一扫而空 *** 一丘之貉 一目十行 一世之雄 一反常态 一手遮天 一见钟情 一日千里 一无所能 一无可取 一朝一夕 一傅众咻 一馈十起 一寒如此 一鼓作气 一概面论 一路平安 一辞莫赞 一筹莫展 一角即发 一解即溃 一意孤行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瞑不视 一箭双雕 一潭水 一薰一莸 一臂之力 一蹶不振 一蹴而就 一鳞半爪 一夔已足 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5.描写秋天的成语100个四字成语天高气清 桂子飘香 秋风萧萧 秋风萧瑟
秋风瑟瑟 红衰翠减 霜天红叶 霜叶知秋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万岁千秋
万载千秋 望穿秋水 望秋先零 盈盈秋水
秋风落叶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秋月春风
秋毫不犯 秋毫见捐 秋毫无犯 微察秋毫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山河壮美 瓜果飘香
秋风红叶 丹桂飘香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五谷丰登 红叶似火 硕果累累 金秋十月
春兰秋菊 春露秋霜 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
叶落知秋 一日三秋 华星秋月 秋水
秋风扫叶 秋风团扇 秋风纨扇 秋高马肥
秋高气和 有事之秋 月旦春秋 皮里阳秋
L什么什么成语故事?
一 中华成语故事(743)忘恩负义忘恩和负义的故事有两只可怜的小虫,说其可怜是因为它们的名字,忘恩和负义. 在这个还有点人情味的世界里它们的生存可谓是难上加难如果说上帝是公平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它们曾经有可爱的朋友,有它们赖以生存的天地,丰衣足食. 可是它们并不满足所以它们作茧自缚有两只可怜的小虫, 忘恩收了别人的礼物负义中了爱情的毒然后忘恩每天要别人送它一件礼物然后负义因为爱情忘记了朋友的礼物一天又一天它们把世界当作它们的天它们把朋友当作它们的地一年又一年它们得罪了上帝的箴言它们遗忘了曾经朋友为它们受的苦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堕落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颓靡最后故事还没有结局忘恩负义是两个相依为命的好朋友最后忘恩和负义这两只小虫就真的生活在所谓忘恩负义的口水中终日不得悔悟孤独致死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身边有两条小虫在蠕动那么请小心你身边的忘恩负义正在慢慢蔓然后腐烂开来
二 成语故事安居乐业读书札记
安居乐业 [ān jū lè yè]
出 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典 故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三 成语故事安居乐业mp3
成语安居乐业
读音ān jū lè yè
拼音代码ajly
释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近义词丰衣足食、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太平盛世、安家立业、国泰民安
反义词 民不聊生、离乡背井、浪迹天涯、无家可归、家破人亡、流离转徙
感 *** 彩褒义词
举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故事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四 坐吃山空的成语故事
坐吃山空 [zuò chī shān kōng]
基本释义
只坐着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
贬义
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南宋时临安有个人叫刘贵,原是读书人,妻刘氏,妾叫陈二姐。家道衰落,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天,他岳父对他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三寸喉咙深似海,你须计较个常便。我女儿嫁了你一生,也指望丰衣足食。今日赍助你些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却不好么?”便借了十五贯钱给他。刘贵背了钱回家,喝醉了酒,进门后和妾陈二姐开玩笑,说这十五贯钱是因穷得没法,把陈二姐卖给别人的身价钱。陈二姐又伤心又怕,等刘贵睡着后悄悄开了门逃回娘家去了。这时一个小偷进来,杀死刘贵,把钱偷走。第二天,人们发现了凶杀情况,又发现陈二姐跑了,怀疑是她和奸夫携款潜逃,便来追捕她。当他们追上她时,恰恰看见她和一个男人名叫崔宁的一起走,崔宁背着的钱又恰恰是十五贯,便愈发肯定这两人是凶手。扭送官府。官府也不调查研究,抓住两人一阵苦打,逼供成招,就把这两人冤杀了。原来崔宁是个绸布商人,这天卖了布得了十五贯钱回家,见陈二姐孤身步履艰难,好心帮助她携扶同行,和陈二姐从不相识,又是什么奸夫和凶手呢?这件冤案编成京戏就叫《十五贯》或《错斩崔宁》。后来虽然意外发现真凶手,可是这两个人冤枉死了,再也不能复活。
后人用“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的这个典故比喻光消费不生产,那么就是有山样高的财产也会逐渐吃空了;就是有地那么厚的财产也会吃陷下去了。
五 "安居乐业"的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
词 目 安居乐业
发 音 ān jū lè yè
释 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 处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示 例 军阀的残暴统治,使广大人民无法~,只能四处逃亡。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中性,褒义,形容工作生活都很好
近义词 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反义词 民不聊生、水深火热 流离失所
灯 谜 家有喜事;甘当专职作曲家
英文: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典 故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二十二:安居乐业
图案:鹌鹑、菊花、枫树。
解题:「鹌」与「安」同音。「菊」与「居」谐音。枫树,落叶乔木。叶掌状三裂,到了秋季变成红色,甚美。枫树落叶是秋季佳景。「乐业」与「落叶」谐音。「安居乐业」,谓安于所居,乐于从业。《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六 家徒四壁成语故事
家徒四壁
jiātúsìbì
[释义] 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语出] 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正音] 壁;不能读作“pì”。
[辨形] 壁;不能写作“璧”。
[近义] 一贫如洗 翁牖绳枢
[反义] 丰衣足食 家给人足
[用法] 用于形容家境贫穷得什么也没有。一般作定语、谓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一贫如洗”;都形容非常穷困;一无所有。但~偏重在“家”;“一贫如洗”偏重在“人”。
[例句]
①毒品害得许多人~;一文不名。
②解放前;城市贫民穷得~;而且就连这“四壁\"也并不是他的。
[英译] ahouseemptyofallfurniture
[成语故事]
汉朝的司马相如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才子,不过他的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顺便让司马相如表演他的琴艺。卓王孙的女儿那时候刚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对音乐很有兴趣。当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琴时,知道文君也在场,就用音乐表达他的爱意。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贿赂卓文君身边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忙转达他的感情。结果,当天晚上,卓文君就离家出走到司马相如住的旅舍,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
可是回到司马相如的家,屋子里除了四面墙壁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他们生活得十分艰困,靠着朋友的帮忙,才在卓王孙家的附近开了一间酒店。没多久,邻居们都晓得,卓王孙的女儿居然在街上卖酒!卓王孙为了面子,不得已只好送给卓文君一百名仆人和一百两黄金,让他们购买田产、房屋。
七 成语故事《哀鸿遍野》sh
故事: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成语: 哀鸿遍野
拼音: āi hóng biàn yě
解释: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 *** 呼号的饥民。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举例造句: 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哀鸿遍野,春燕无归,满眼凄惶。清·《新罗马》
拼音代码: ahby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灯谜: 满地燕悲鸣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英文: 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
八 安居乐业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
ānjūlèyè
[释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语出]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乐业;不能写作“落叶”。
[近义]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反义] 民不聊生 水深火热
[用法] 中性;含褒义。形容生活、工作两方面都很好。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九 成语故事风衣足食怎么讲
你好 是丰衣足食吧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 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解释编辑
成语: 丰衣足食
拼音: fēng yī zú shí
解释: 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典故编辑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
举例造句: 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
“丰衣足食”一语出于《盐铁论》。
这部书主要是记载西汉时代,昭帝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他的下属辩论盐铁营和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的经过。其中有“赋省而民富足,温食饱衣,藏陈出新”的主张,这是认为,动员老百姓参加劳动生产,国家减少税收,人民就会吃饱穿暖,生活改善。
成语故事300字
一 l路字开头的成语路不拾遗 (lù bù shí yí)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示例:夜不闭户.-.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长日暮 (lù cháng rì mù)
解释: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比喻理想难以实现.
出处:宋·李清照<渔家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断人稀 (lù àn rén xī)
解释:路被隔断.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绝人稀."
示例:譬之猛虎当道.吃的-.必有食肉寝皮之日.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逢窄道 (lù féng zhǎi dào)
解释: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出处:汉·乐府诗<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示例:我不曾惹你.你今来害我.则怕你-难回避.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见不平 (lù jiàn bù píng)
解释:指见到不平的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俺却路见不平.直送他到沧州.救了他一命."
示例:他赶快转过口又说道:`我不过-.说几句气话罢哩!`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
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金竹寺>:[路见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萨赏其义侠.故远导幻影以生之."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
解释: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示例:这个是-.则是误伤人命. 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wéi)
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
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出处:明·洪楩<杨温拦路虎传>:[今见将军.乃是我恩人.却在此被劫.自当效力相助!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示例:-.这是很正常的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路绝人稀 (lù jué rén xī)
解释:路被隔绝.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绝人稀."
示例:眼见的-.不由俺唬的魄散魂飞.
二 成语故事《哀鸿遍野》森l
比喻到处都是 *** 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版雅》权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 *** 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三 成语故事程门立雪l
程门立雪
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四 临深履薄 的成语故事
出 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 ( rú lǚ bó bīng )
解 释 好象踩着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出 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情的危机
示 例 三国·魏·曹操《请爵荀彧表》:“忠恪祗顺,~。”
近义词 如临深渊、胆战心惊
反义词 如履平地
五 半途而废?l成语故事
半途而废bàntúérfèi
[释义] 半途:半途上;废: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语出]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如果就此请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废字的左边是“广”;不能写作“疒”。
[近义] 功亏一篑 有始无终 浅尝辄止
[反义]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用法] 比喻做事有始无终。多用于事业上、工作上;也用于学习上。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
六 老之将至 的成语故事
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我收集了老之将至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注音lǎo zhī jiāng zhì
▲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典故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 解释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 造句:
1.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先生乐观豁达,美意延年,虽已70高龄,而不知老之将至。
3.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 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 老之将至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可年老体衰,却未必年老心衰。心不衰老,自然能老当益壮,发挥老成练达、老马识途的老年优势,做到做到老有所为。
10.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朱生豪
七 下列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字惊弓l之鸟,焚书坑懦,闻鸡起舞,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滥竽充数,卧薪尝胆
成语对应的主人公分别是
(惊弓之鸟)更羸
(焚书坑儒)赢政
(闻鸡起舞)祖逖
(囊萤映雪)公车胤,公孙康.
(悬梁刺股)苏秦
(凿壁偷光)匡衡,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卧薪尝胆)勾践
八 l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
九 愿者上钩 l 每天一个必听成语故事No.67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成语: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拼音: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解释: 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姜子牙年近八十,却怀才不遇,只当了一个下大夫。
他见纣王无道,又受到妲己的迫害,逃出商朝都城朝歌。他来到渭水边隐居,天天钓鱼。他钓鱼与众不同,杆短线长,钩直无饵。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天,西伯侯姬昌经过渭水,回西岐去。他听说姜子牙是位贤人,就亲自来请他到西岐去。姜子牙故意回避,躲在芦苇丛里不出来。姬昌斋食三天,沐浴整衣,双命人抬着礼品,再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相迎。
后人称这件事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子牙被文王封为丞相,帮助文王、武王伐纣,创立了周朝。
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为了求贤,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十 l曹操的成语故事
曹冲称象(曹操儿子当然关于曹操)
草船借箭(曹操被坑)
协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成语)
三分天下
赤壁鏖兵
煮酒论英雄
望梅止渴
有没有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明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便引申为成语“画饼充饥”。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汉字画饼充饥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百度百科-画饼充饥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好了,关于“哀鸿遍野成语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哀鸿遍野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