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师重教的成语故事_关于尊师重教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对于关于尊师重教的成语故事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尊师重道的故事
2.尊敬老师的成语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1、子贡结庐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2、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岳飞哭祭
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明帝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6、为师熬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尊师重教的故事有那些
尊师重教的故事有:
一、安车蒲轮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
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二、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_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_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_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_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_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魏书》载:刘_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
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_为国师。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_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_行跪拜礼。
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_的讲述。《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三、堂前为官堂下为师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
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四、程门立雪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五、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的典故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内容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尊师重道的典故,欢迎参考!
尊师重道的典故篇1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尊师重道的典故篇2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尊师重道的典故篇3
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的典故篇4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教师节主题:历史上的尊师故事。
尊敬老师的成语故事
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师训如酒 久酿沉香。 薪火相传,尊师重教。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尊师重教的成语故事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关于尊师重教的成语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关于尊师重教的成语故事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