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刈麦翻译

2.岁晏有余粮

3.观刈麦的翻译

4.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解释

5.白居易写粮食的诗

6.关于劳动的艰辛诗句(有关劳动艰辛的古诗词)

7.“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唐朝一石是53千克,白居易很能吃吗?

岁晏有余粮_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表现的是一种对劳苦百姓的悲悯情怀。这里有“力尽不知热”的农忙之家,有“拾此充饥肠”的农妇饥儿,作者尤其注重后者的刻画描写,令人潸然落泪。于是,作者心生怜悯,深感愧疚,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享百石俸禄,怎能不犹豫怀疑自己,怎能不忧心天下的劳苦大众?但作者并未直抒其志,空谈“拯救苍生”的天下己任,这正拉近了与每一个普通读者的距离,“听者闻悲伤”,听者皆要落泪。白居易的后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无一丝做作虚荣,爱而敬之,这里并不是令人生厌的简单同情,而是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庄稼人做着最艰辛的工作,哺育着天下苍生,而我一无所用,于国于家无望,却空享百姓的供奉,真是愧对百姓啊!如此大情怀,此等高情商,白居易诗如其人!

? 但白居易似乎忽略了庄稼人也有大幸福,一年殷殷期盼农忙节气,一到此时,“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农夫农妇分工有别,稚童携浆相随。此间岂不是最平淡、最幸福的安乐所在?倘若又遇大丰收,便举手相庆,嘴角眼神皆满是骄傲自豪,尽显庄稼人的真挚朴实,若此时一句“瞧,你看老张那傻劲,收的那么多呢”,老张便憨憨一笑,引得众人更加欢喜异常!殊不知傻人有傻福,皆有大福分,多福寿之辈。

可现实的苦难,正是庄稼人无暇顾及、书生意气难以意料之处。“拾此充饥肠”尚可勉强维持温饱,可茫茫众生尚有无以温饱之人如之奈何,恨之,呜呼哀哉!

这时,作者(包括我们)发现,农家生活再也不是锦绣文章所写的“躬耕于南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快意人生,而是生计性命之间几度奔波流连,早已忘了这花红柳绿的世界,心中只有自己苦苦挣扎的小家了,于是刻薄人便讽农民小气、低贱、无大格局。荒谬如此,我须为庄稼人鸣大不平,古语有云:“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庄稼人哺育苍生,造福桑梓,却要忍受着自“上层人”的百般嘲弄,认定庄稼人低贱如此,殊不知自己仰赖的正是口中所云的低贱之人的殷殷劳作所得。人食百谷,便应对其思之爱之,尚还有“乌鸦反哺”的心意,呜呼哀哉,痛之,恨之!

观刈麦翻译

1. 关于节省粮食的古诗句

2. 世界关于粮食的古诗句

关于节省粮食的古诗句 1.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有哪些

1、《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释义:

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2、《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释义: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3、《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释义:

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

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

4、《悯农·其二》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

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两首。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3.节约粮食的古诗,名人名言(带作者)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4.关于节约粮食的名人名言

1、民以食为天。——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可供强调农业生产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时引用,也可用于说明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古风二首其二》

两句大意是: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粒粒都是辛苦劳动得来的。诗共四句,前两句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农夫耕种的艰难。

后两句生发议论,说吃饭的人有几个真正理解每一粒粮食中都凝集着农夫的辛苦,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可供引用告诫人们爱惜粮食,珍视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可用于论述农业生产的辛苦,强调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3、高筑墙,广积粮。——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朱升传》

这两句大意是:把城墙筑得高高的,广为储备粮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攻下了徽州,有人把朱升推荐给朱元璋。

朱元璋向朱升询问当时的形势及策略,朱升告诉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的献策,受到朱元璋的称许。因为不管保证战争的胜利还是保持政治的稳定,“广积丰粮”都是十分重要的。

4、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

大意是: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我国自古就有珍重粮食的优良传统,这两句至今仍不失为警世箴言。

5、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西汉政论家晁错《论贵粟疏》

这几句大意是:尧禹时代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七年大旱,而他们的国家却未因水旱灾害而闹饥荒遭毁灭,这是因为他所储藏的粮食多而预先已作了充分准备的缘故。

晁错是西汉政论家,汉景帝的“智囊”,他主张“重本抑末”,奖励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积贮物力财力,打击商人投机牟利。

《论贵粟疏》是他一篇极有名的议论文章。这段话说明了积贮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雄厚的物力、财力的储备,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也能保持政局的稳定。

5.节约粮食的古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节约粮食的七律诗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4、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5、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6、民以食为天。

7、盘中粒粒皆辛苦!

8、饱时不忘饿时饥!

9、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10、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11、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12、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13、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14、珍惜劳动成果 反对浪费粮食。

15、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16、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17、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18、省下一颗粮食,已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

19、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20、人人节约一粒米,拯救世间千万人。

21、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汗水的收获,请珍惜!

22、节约粮食给未来生活多一点机会!

23、粮食是用来满足温饱的不是用来浪费的。

24、节约粮食,远离浪费。

25、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粮食,现在做起。

26、也许温饱在某个角落还是难题,请珍惜手中的粮食!

27、树立节粮意识,珍惜劳动成果。

28、饱食终日,粒粒可馨。

29、成由勤俭败由奢。

30、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31、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活。

32、粒米虽小你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33、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34、崇尚节粮风气,促进可持续发展。

7.关于节俭珍惜粮食的诗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知辛苦!

意思: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粮食,它们粒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苦.

出处: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道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属,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世界关于粮食的古诗句 1. 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名句

1,《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话文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悯农》宋代:杨万里

原文: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白话文释义: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3,《悯农》宋代:陈宗远

原文:条桑事了蒸麻急,刈麦人兼种稻归。作苦那能衣食足,几多游冶厌轻肥。

白话文释义:采桑刚忙完,芝麻又开始急着收成了,割麦子的时候同时又种植稻田,农活一个接着一个,令人不堪重负,如此苦作也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需要,更谈不上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了,艰辛的付出与回报的微薄极不相称。

4,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出自唐代: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白话文释义: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

白话文释义: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想来处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很艰难。

2. 和粮食有关的古诗名句

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耕 织 图

天旱农夫盼春雨,

泪眼望稻谷。

儿女可曾问:

衣食父母,

向谁诉冤屈?

而今读书为民族,

不辞长劳苦。

难忘老村长,

当年赠我,

一把故乡土。

3. 有关粮食的诗句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诸葛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勤俭的美德犹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现代格言]

吃尽芋头粥,享尽天下福.

吃别人的东西出汗,吃自己的东西出眼泪.

千重纱,万重纱,不如一层破棉花.

米多菜多,日子还多.

手里没有米,吃不理.

贼偷三遍不会穷,火烧一遍也会光.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裁缝不落(贪)布,老板娘子没有裤.

0 裁缝衣破没布补,木匠屋下没凳坐

4. 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1.《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悯农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悯农》南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4.《悯农》宋· 李流谦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

5.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5. 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

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两首。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6. 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有哪些

1.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3.《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岁晏有余粮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女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的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每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真是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的翻译

开篇

岁晏有余粮,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它一方面指的是物质丰盈,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满足和感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岁晏有余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而在农村,岁晏有余粮则是农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结晶,是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在农村中获得岁晏有余粮。

选择土地

首先,选择土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农村,土地是农民们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在选择土地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需要考虑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条件。比如,在选择水稻种植的土地时,需要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其次,需要考虑土地的租赁费用和土地的面积。在选择土地的时候,需要与土地的所有者进行谈判,确定土地的租赁费用和租赁期限。最后,需要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和土地的历史种植情况。在选择土地的时候,需要考虑土地周边的环境因素,比如是否有工业污染、是否有农药残留等。同时,还需要了解土地的历史种植情况,以便决定种植何种作物。

选择作物

选择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选择作物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需要考虑作物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在选择作物的时候,需要选择市场需求大、价格高的作物,以便获得更高的收益。其次,需要考虑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适应性。在选择作物的时候,需要选择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作物,以便减少种植风险。最后,需要考虑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求。在选择作物的时候,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作物,或者进行充分的学习和了解,以便掌握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求。

施肥和灌溉

施肥和灌溉是农民们种植作物的基本工作。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养分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方法。在灌溉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水分状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和灌溉量。同时,还需要注意施肥和灌溉的时间和频率,以便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农民们种植作物的重要工作。在病虫害防治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病虫害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和药剂。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治的时间和频率,以便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收获和销售

最后,收获和销售是农民们种植作物的最终目的。在收获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度,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和方法。同时,还需要注意收获的方式和收获后的储存和处理。在销售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以便获得更高的收益。

结尾

岁晏有余粮,是农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在农村中,获得岁晏有余粮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和努力。选择土地、选择作物、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和销售,这些都是农民们种植作物的基本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和更好的生活。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解释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拿着

输税:缴纳租税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编辑本段]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编辑本段]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垅”,田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壶浆”,用壶盛的汤水。“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编辑本段]作者及其简介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编辑本段]体裁

五古

[编辑本段]格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 ○ ○ ●, ● ● ● ●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 ⊙ ○ ●, ○ ● ○ ○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 ○ ●, ○ ●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 ● ● ●, ● ● ○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 ⊙ ○ ●, ● ● ● ●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 ⊙ ●,● ● ⊙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 ● ○, ⊙ ● ○ ○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 ● ●,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 ○ ●,○ ⊙ ● ○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 ⊙ ● ●,● ● ● ○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 ● ●, ● ● ⊙ ○ △。

[编辑本段]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编辑本段]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教学设计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教学设计2

白居易写粮食的诗

观刈麦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关于劳动的艰辛诗句(有关劳动艰辛的古诗词)

1. 白居易关于粮食的诗句

白居易关于粮食的诗句 1.关于粮食的古诗

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两首。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2.有关粮食的诗句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诸葛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勤俭的美德犹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现代格言]

吃尽芋头粥,享尽天下福.

吃别人的东西出汗,吃自己的东西出眼泪.

千重纱,万重纱,不如一层破棉花.

米多菜多,日子还多.

手里没有米,吃不理.

贼偷三遍不会穷,火烧一遍也会光.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裁缝不落(贪)布,老板娘子没有裤.

0 裁缝衣破没布补,木匠屋下没凳坐

3.赞美“粮食”的诗句有哪些

1)《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唐代:许浑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 野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2)《古歌》

两汉:佚名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3)《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南北朝: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5)《池上》

唐代: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4.古人说的关于珍惜粮食的话或诗句及意思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诸葛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勤俭的美德犹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现代格言]

吃尽芋头粥,享尽天下福。

吃别人的东西出汗,吃自己的东西出眼泪。

千重纱,万重纱,不如一层破棉花。

米多菜多,日子还多。

手里没有米,吃不理。

贼偷三遍不会穷,火烧一遍也会光。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裁缝不落(贪)布,老板娘子没有裤。 裁缝衣破没布补,木匠屋下没凳坐。望采纳

5.关于“粮食”的古诗有哪些

1. 《黍离》先秦:佚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

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

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

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2. 《黍苗》先秦:佚名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3.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 《硕鼠》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5. 《禾熟》宋代: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6. 《小雅·黄鸟》先秦:佚名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楮树上,不要啄我粟米粮。这个地方的人们,如今拒绝把我养。

还是回去快回去,返回亲爱的故乡。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桑树上,不要啄我红高粱。这个地方的人们,信义对他没法讲。

还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兄弟的身旁。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柞树上,不要啄食我黍粱。这个地方的人们,不可和睦相来往。

还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叔伯的身旁。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唐朝一石是53千克,白居易很能吃吗?

1.有关劳动艰辛的古诗词

观刈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观 祈 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另外推荐“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见《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是白胜挑酒上岗时顺口唱出的。大概是宋、元时代一支民歌。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2.表示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有哪些

1.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观刈麦》唐 白居易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2.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4.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二首》唐 李绅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5.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二首》 唐 李绅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有关劳动艰辛的古诗词

观刈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观 祈 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另外推荐“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见《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是白胜挑酒上岗时顺口唱出的。

大概是宋、元时代一支民歌。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4.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诗句有哪些

1,《观刈麦》唐代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2,《悯农二首》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农家》唐代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译文: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竟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4,《观田家》唐代 韦应物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译文: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5,《田上》唐代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从出处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这样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他虽然很能吃,但这句话显然与他能不能吃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才会有了下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当时白居易所人的官职是周至县尉,正如现在人们上班按月给工资一样,他那时候也是每个月去领取粮食。当时他能领到的粮食是一月三十石,一年下来也就有三百六十石。不过唐朝的计量单位可能有些偏差,一石的重量大约在120斤左右。白居易的粮食折合下来一天一石,不光他自己去享用,身为县官他也有很多的家仆,所以这些粮食是他和奴仆共同享用的。

其实这些粮食显然是够白居易一家用的,甚至还有些剩余。那么唐朝为什么发放这么多粮食呢?原来唐代的官俸很多时候都不直接发放银子,而是折成实物发放的。除了粮食之外,其它的俸禄还包括职田、钱货等等,所以白居易剩下的粮食也可以折合成银子去兑换别的生活用品。

不过正如《观刈麦》中所介绍的那样,白居易身为周至县尉希望体察百姓状况,因而在夏忙割麦的时候,他会去麦田中巡视。当他得知虽然今年是个大丰年,却有人吃不上饭的时候,他心中很受触动。本是为百姓做主的县尉,却不知百姓疾苦,自己的粮食够用,却有人为此饿了肚子,白居易对此十分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