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成语典故_汉朝成语典故大全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汉朝的成语典故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汉朝的成语典故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成语典故

2.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3.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

4.出自汉书的成语--来自汉书里面的四字成语故事

5.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

6.成语典故_成语骄兵必败的主人公是谁?骄兵必败是什么意思

汉朝的成语典故_汉朝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400字(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 篇1

        推心置腹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典故 篇2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 篇3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篇4

        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成语典故 篇5

        食不甘味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成语典故 篇6

        半夜鸡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成语典故 篇7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典故 篇8

        有备无患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 篇9

        不求甚解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10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典故 篇11

        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读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金屋藏娇:基本解释: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拼音读法:jīn wū cáng jiāo

       使用举例:所以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各有~之意。(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三回)

       近义词组:金屋贮娇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娶妻或纳妾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导语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汗流浃背

        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大将军霍光,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平安候。

        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架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

        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商议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在房里来回度步,却拿不定注意。其妻果敢,揪了他。妻子是太史司马迁的女儿。

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李延年的人,知音律,善歌舞,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也是汉武帝的男宠。一次,他给汉武帝演奏了一首歌曲,其歌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汗武帝听后十分感慨,叹息无处寻到如此的佳人。

        后来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佳丽善舞。汉武帝一听十分高兴。于是,李延年就把妹妹嫁给了汉武帝做夫人。

3:奋不顾身

        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李陵。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不料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赖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才被迫投降,并非贪生,而且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为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4: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

;

出自汉书的成语--来自汉书里面的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一: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 ?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二:鞭长莫及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 ?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三:小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四:老马识途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五:下笔成章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

       大惊失色 豺狼当道 惩一儆百 从天而降 长治久安 大功告成 实事求是 舍本逐末 首当其冲

        躬行节俭 富可敌国 高位厚禄 功德无量 高深莫测 公而忘私 千人所指 妙语解烦 千钧一发

        闭门思过 阪上走丸 备位充数 比类从事 抱头鼠窜 比物此志 小心谨慎 先斩后奏 项背相望

        日月合璧 穷凶极恶 犬马之劳 犬牙交错 屈节辱命 人言籍籍 珠联璧合 质疑问难 壮志凌云

        何足挂齿 固步自封 规圆矩方 管窥蠡测 固若金汤 国富民安 长治久安 桀骜不驯 聚少成多

        积日累久 和气致祥 哗众取宠 画眉举案 红颜薄命 惶恐不安 布衣韦带 不学无术 操之过急

        烦言碎辞 大喜过望 喋喋不休 杜门自绝 地广人稀 阿谀取容 罢黜百家 按图索骥 黑白分明

        贪生怕死 水清无鱼 四海为家 授人以柄 死有余辜 送故迎新 水滴石穿 姗姗来迟 舍短取长

        委曲求全 天之骄子 玩世不恭 纨绔子弟 痛哭流涕 投鼠忌器 亲密无间 面无人色 迫不得已

        死有余辜 罪不容诛 励志竭精 力敌千钧 助边输财 廉远堂高 孝子顺孙 先入为主 衔尾相随

        与民更始 以身试法 因时制宜 因循守旧 以夷伐夷 勇猛果敢 卓尔不群 正本清源 周而复始

        治国安民 遇事生风 债台高筑 朝令夕改 云起龙骧 正言厉色 聚蚊成雷 焦头烂额 金石之交

        补偏救弊 便辞巧说 勃然大怒 捕风捉影 兵连祸结 补过拾遗 草菅人命 不相闻问 不足挂齿

        芒刺在背 聊以自娱 凌云之志 流离失所 列土封疆 流言惑众 百家争鸣 按甲休兵 傲慢不逊

        骄兵必败 家徒四壁 监守自盗 计出万全 公济私 见利忘义 不屈不挠 不羁之才 不入时宜

        下马威 未可厚非 沃野千里 无可厚非 问牛知马 先发制人 如麻 如鸟兽散 杀一儆百

        力敌千钧 绝代佳人 绝世独立 口尚乳臭 绝口不道 励精图治 不通水火 不合时宜 不根之论

        赴汤蹈火 反唇相讥 非驴非马 奉头鼠窜 非常之谋 俯仰之间 山崩地裂 乳臭未干 三人为众

        非驴非马

        典故出自:《汉书·西域传下》:“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

        成语解释: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解剑拜仇

        典故出自:汉许荆兄子世尝,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成语解释:指息争释怨。

        鹿走苏台

        典故出自:《汉书·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成语解释: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谈何容易

        典故出自: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汉书·东方朔传》:“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成语解释: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贡禹弹冠

        典故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成语解释: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颐指气使

        典故出自:《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成语解释: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驷马高门

        典故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成语解释:指门第显赫。

        鹿走苏台

        典故出自:《汉书·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成语解释: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高深莫测

        典故出自:《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成语解释: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非驴非马

        典故出自:《汉书·西域传下》:“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

        成语解释: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面无人色

        典故出自:《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成语解释: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鸱目虎吻

        典故出自:《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

        成语解释: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褒衣博带

        典故出自:《汉书·隽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成语解释: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见利忘义

        典故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成语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驷马高车

        典故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

        成语解释: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相关成语故事大全

        出自庄子的成语及解释,名言警句

        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成语四字词语以及解释

        出自红楼梦的诗句,名言诗词

        出自汉朝的成语,和汉朝有关的四字词语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四字词语

        诗经名句名言精选,出自诗经的古诗词经典句子

        出自初唐四杰诗人王勃的诗词名句,最著名的诗句千古名言名句

        王维的诗词著名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

        杨万里最有名的诗句精选,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千古名句古诗词

        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千古诗词名句赏析精选

        出自中庸名句经典语录赏析

        出自礼记的名句赏析精选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带有翻译解释说明,出自庄子的名句经典哲理的话

        出自围城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桂林山水甲天下下一句,出自那首诗

        三国演义的好词好句摘抄赏析,出自三国的经典语句段子词语成语

        出自名著的优美句子摘抄

        关于鲁迅的名人名言或名句,出自其作品的经典哲理话语

        出自抖音的美女主播霸气句子

        出自史记的成语围魏救赵成语解释造句子

        全站专题页

        两个字的词语

成语典故_成语骄兵必败的主人公是谁?骄兵必败是什么意思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整理如下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与汉朝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骄兵必败出处

        《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骄兵必败释义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骄兵必败:认为自己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骄兵必败的典故

       

        公元前68年,汉朝派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将免刑罪人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广积粮食,准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秋收时节,郑吉、司马憙带领大军出击车师。车师王先求救于匈奴,因匈奴没有发兵,随即投降汉朝。郑吉派了吏卒三百人屯田车师,自己引兵回渠犁。

        车师降汉,匈奴大臣都说:“车师土地肥美,靠近匈奴,如今落入汉朝手中,多田积谷,必有害于我国,不可不争。”

        不久,匈奴派骑兵袭击车师。郑吉率领在渠犁屯垦的士兵七千多人前往营救,终因兵力不足,被匈奴围困在车师。郑吉派人突围,给汉宣帝送去一道奏疏。

        奏疏说:“车师国离渠犁一千多里,汉兵在渠犁的很少,势不能相救,希望增派屯田士卒。”汉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商议,准备趁当时匈奴势弱,出兵攻其右翼,使匈奴不能再侵扰西域。

        丞相魏相不同意出兵,上书进谏。他详细工用兵之道,认为倚仗国家大、人口多,一心想对外炫耀威力者,称为骄兵,兵骄则败(“骄兵必败”)。

        其他大臣也以为道远烦费,可暂停在车师屯田。汉宣帝听从了魏相和大臣们的意见,取消了增兵车师的打算。

        他只派出长罗侯常惠,去车师东面一千多里的张掖、酒泉等地,调动当地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以示声援。后来匈奴引兵退走,郑吉及其吏士乃得解围,归返渠犁。

       有关韩信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韩信作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他是历史上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和打败敌方数量最多、并且占领敌方城池和土地最多的军事家,在某人所著的<<中国古代军事家排行榜>>中,共排列了三十位中国古代军事家,第一是孙武,第二是吴起,第三是唐朝的李靖,韩信被列第四位,诸葛亮列在第二十三位,有关他的成语和历史典故也很多,他们是:

        胯下之辱。

        萧何月下追韩信。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背水一战。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韩信典兵,多多益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下面我一一做个简单解释:

        一、 跨下之辱:

        韩信小时侯只知道读书和练武,梦想将来成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后来,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韩信却不会挣钱,缺乏自立生活的本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经常到别人家去混饭吃,他衣衫不整,却背着一把宝剑,像个武士侠客似的,淮阴城里一伙少年看着他老不顺眼,就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穷不像穷,富不像富,还成天背着把宝剑,像个啥样子?你还是把那宝剑摘下来吧!”

        韩信也不与他们计较,这伙少年见韩信老实,就欺负他,其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对韩信说:“你老背着宝剑,好像很厉害,而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要是敢,就拿宝剑来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说着,他就在大街上撑开双腿,韩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笑开了,韩信也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从此以后,大家就给韩信起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

        其实,韩信是有能力杀掉那个无赖的,但是,如果杀了他,韩信就得抵命,至少也得判刑,那样,韩信的伟大理想就无法实现了,所以韩信不与这个无赖一般见识,钻就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奇特的人物与一般人的想法和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是意志坚强者的素质之一。

        所以,“跨下之辱”这个历史典故,常常是指:忍受眼前的屈辱,是为了将来成就伟大的事业。

        二、 箫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后,带兵进驻了汉中,而刘邦的兵都是山东人,他们不愿长期呆在四面环山的汉中盆地,到了汉中不久,就不断有人开小差,甚至有一些将军也不告而别了。韩信是在刘邦当了汉中王,把进入汉中的古栈道烧了以后,一个人单枪匹马、步行翻过人迹罕至的秦岭天险来投奔刘邦的。来了以后,人家只给了他一个很低的小职位,后来他见到了箫何,箫何发现韩信不是一般、二般的人才,随后,箫何又找韩信交谈了几次,确信韩信是一个非凡的人才,才能远在刘邦的其他将军之上,要打败项羽、夺得天下,非他莫属,就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请刘邦让韩信作大将军,可刘邦却说:“钻裤裆的还能做将军?要是拜他为大将军,不但三军不服、诸侯取笑,就是项羽听了,也会说我是瞎子,请丞相以后别再提了”。

        韩信原先是在项羽军中效力,是一个帐前执戟,他也曾给项羽提过建议,却得不到项羽的重视。所以,他离开了项羽,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来投奔刘邦,却得不到重用,他越来越感到苦闷,左思右想,决定离开。

        那一日,天刚蒙蒙亮韩信就出发了,在他走出五、六十里路以后箫何才得到报告:韩信出走了,不知道干什么去了,箫何一听急得直跺脚,说:“真让他给走掉了,这还了得?”立即带领几个随从骑快马追了出去。箫何一路上边打听边追,从早晨追到天黑,追得人困马乏,想住下来等天亮后再追吧,又怕明天更追不上,好在那天晚上月光很明亮,箫何在月光下又追了一阵子,转过一个山腰,下了一个山坡,前面有一条河流,泛着银光,远远就看见一个人拉着马在河边来回溜达,那正是韩信,箫何大声呼叫“韩将军,韩将军!”来到韩信跟前,箫何气呼呼地说:“韩将军,你也太绝情绝义了吧?”韩信呆呆地望着他,不说话。

       箫何说“咱们一见如故,够得上朋友吧?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走了?急得我好苦啊,走!快跟我回去”, 韩信向箫何行了个礼,流下了眼泪,可还是不说话 。箫何又跟韩信说了许多话,韩信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摇摇头,末了,叹了口气,说:“我一辈子忘不了丞相对我的情义,可是汉王他......”说到这儿,韩信又停住不说了。这时,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好说歹说,硬要把韩信拉回去,最后,他们说:“大王要是再不听我们的劝告,我们三个一块儿走,好不好?”韩信这时也很受感动,说:“你们这么瞧得起我,叫我说什么好呢?回去就回去吧,我就是死在你们手里也甘心了”。

        他们第三天才回到南郑县,萧何把韩信安排在丞相府便急急忙忙去找汉王。萧何去追韩信后,刘邦得到的报告是:萧何也跑了,所以,刘邦一见到萧何就把他大骂一通,然后,刘邦问:“你说你追谁去了?”萧何说:淮阴人韩信哪,刘邦说:十几个将军都跑了,也没听说你

       好了,今天关于“汉朝的成语典故”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汉朝的成语典故”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