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打油诗_三首最出名的打油诗四川是什么
1.红梅王十朋的人物简介
2.求一句有关苏东坡的打油诗
3.四川家乡春节的吃穿住行
"一龙二虎望三山"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志向或抱负很高,远大而有雄心壮志。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有一位年轻人立志要成为一名英雄,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龙一样威武、像虎一样勇猛,并且能够望见三座高山,象征着自己的志向和目标。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人追求卓越、远大目标的愿望。
因此,"一龙二虎望三山"成语在现代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意味着他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奋斗。这个成语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满足于平庸,力争成为真正的英雄。
红梅王十朋的人物简介
川师的美女,川大的汉,
成大的痞子满街串。
川外的花,信息的草,
理工的浪子满街跑。
交大的帅哥,财大的狼,
西华满校是流氓。
川农的饭,川美的床,
电子的女生吓死狼。____四川各大学
川农校园八大怪,
自习教室谈恋爱,
天天像在耍礼拜,
农院校友从不败,
有事无事搞大赛,
清早起床把章盖,
看书撞死报亭外,
丢书占位人不在,
天才进来也变坏.
川农十怪
一.澡堂洗澡像比赛
二.读书公园谈恋爱
三.教学楼有水果卖
四.学生的血用车载
五.观光车当校车开
六.球场拦网常年坏
七.打份肉里只有菜
八.老师查夜半夜来
九.花坛里面种小麦
十.丑男都说自己帅
求一句有关苏东坡的打油诗
王十朋从小非常聪明,又十分用功。他在县城读书时,已是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字。名声早已传遍了全县。县城里有一条小巷,巷里住着个钱百享的官儿。他肚皮里没有几点墨水,却喜欢结交名士,为自己装装门面,提高自己的身价。也曾好几次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可都被王十朋婉言谢绝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念念不忘相请王十朋。有一次,他听一个走差讲,王十朋很尊敬书院里教的老先生。老先生出门探亲访友时节,王十朋总是陪着他。这个走差鬼点子多,当即替钱百享出了个主意:“老爷,你择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请老先生和王十朋同来喝酒。只要老先生肯赏光,王十朋就不会不来。他只要一上门,老爷就可以拦他题诗了。”钱百享听了眉开眼笑,连连点头。这一天,钱百享派人送去请帖,又特备了一桌好酒菜,就等老先生和王十朋前来作客了。时间不长,就把老先生请来了,王十朋果真随同前来。一到钱家门口,王十朋就想自个回家,却被钱百享早就安排的拦住了。这样,王十朋就没法脱身,只得硬着头皮走进钱家,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吃了一会儿,王十朋扶着老先生站起来表示感谢。刚要离席,就让钱百享的家丁拦住了,钱百享双手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纸笔,恭恭敬敬地说:“老夫别无他求,只希望才子给我题一首诗,留作纪念。”
王十朋见蚂蝗叮牢鹭鸶脚,没办法,只好接过纸笔说:“我这个穷书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不晓得老爷出什么题目?”
“这题目嘛,就叫‘钱百享升’如何?想讨个彩,请把这四个小字分别嵌在每句的开头。”
王十朋听了,皱了皱眉头,提笔一挥,写了一首打油诗:
钱家鱼肉满箩筐,
百姓糠菜填饥肠。
享福毋忘造众福,
升官莫作殃民郎。
老先生边看边称赞:“好诗!好诗!”钱百享看了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因为王十朋在这里被拦后才写的诗,所以人们便把这条无名的小巷,称之为“拦诗巷”。 渊明耻折腰,既然咏式微。
闲居爱重九,菊来白衣。
南山忽在眼,倦鸟亦知归。
至今东离花,青如首阳薇。
——王十朋《五律·渊明祠》诗
谁载沙苑千株柳,争似庐山万本杉。
如欲岁寒长不改,更栽松柏满幽岩。
——王十朋《七绝·万杉院》诗
投老山林兴已浓,庐山欣与老人逢。
定须容我来同老,五老峰边更有峰。
——王十朋《七绝·五老峰》诗
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
送别虎溪三笑后,白云流水两凄然。
——王十朋《七绝·东林寺》诗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味闲。
——王十朋《七绝·雁山》诗
净名却见老维摩,道眼相逢语不多。
待我衣冠挂神武,杖藜来此老岩阿。
——王十朋《七绝·净名寺》诗
女娲石烂苦难修,四海咸怀杞国忧。
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
——王十朋《七绝·天柱峰》诗
携手丹梯语话长,不知身到碧云乡。
行人相见如相识,赠得岩花十里香。
——王十朋《七绝·丹芳岭》诗
家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屐可曾闲。
雁山新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
——王十朋《七绝·灵峰寺·三首之一》诗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应笑玉箫峰下客,马蹄长践得名人。
——王十朋《七绝·灵峰寺·三首之二》诗
三宿灵峰不为禅,茶瓯随分结僧缘。
明朝杖屐丹邱去,带得烟霞过海船。
——王十朋《七绝·灵峰寺·三首之三》诗 〖温州江心寺〗 江心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江中的孤屿上。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赵构书诏蜀僧青了(字真歇)禅师由普陀来孤屿说法传经主持普寂、净信二寺。时孤屿分东西两岛,东有普寂禅院,西有净信寺,来往不便,乃率众填塞两岛间之江流,于其上建筑寺院,名中川寺,后宋高宗赵构敕赐称江心寺。寺宏伟壮严,富丽辉煌,宋宁宗时品选天平禅宗丛林,将其例为十刹之一。明·洪武、正统、万历年间,曾多次修葺。今江心寺系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5100余平方米,是江心屿上最大的建筑群,人们俗称江心屿为江心寺。1981年该寺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经院批示,划为全国142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寺院主要有前、中、后殿及方丈室。前为大王殿(又称金刚殿,亦称山门),两侧配建钟、鼓二楼(宋代古钟尚存);中供弥勒、韦驮、菩萨,两边为四大天王像;上悬挂匾额“气象”,系宋朱熹(字晦翁)所书;山门有脍炙人口的王十朋所撰的楹联(见下)。当中是“圆通殿”,俗称大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坐像,两旁侍立善财、龙女,殿后有阿弥陀佛接引像,东北角为观音像,西北角供地藏像,前左首为伽蓝殿,前右道为祖师堂。大殿东首的青石碑上镌刻的“清晖”二字,系宋高宗赵构御书,过去还有宋高宗赵构御笔“浴光”的青石碑,惜已失存。中殿前两廊各五间,东为“三畏堂”,西为客堂。中殿最为壮观,上檐大匾“圆通殿”,原为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已失存,现“圆通殿”三字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下檐匾额“江天福地”,系书坛泰斗沙孟海(1900-1992年,名文若,号沙屯,浙江省鄞县人)所书,殿内正中匾额“慈航普渡”,原为前浙闽总督伍拉纳所书,现匾“慈航普渡”四字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号起潜,江苏省苏州人)所书,前柱为同治年间永嘉举人陈寿宸(字子万)撰写的对联:
四面烟波,几疑蓬岛移来,金山飞到;
一龛香火,剩有蜀僧胜迹,宋跸遗踪。
联语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江心屿风景特征与历史古迹。后面为“三圣殿”,中供弥勒、观音、大势至三圣立像,两廊各有五间楼房,“圆通殿”与“三圣殿”之间有“七佛塔”一座,此塔系五代后梁·乾化年间建造,迄今千余年。方丈室在大殿西首,系正屋楼房七间,东西两轩各三间房。方丈室正中楼上藏有珍贵经本等书画文物。年经国家拨款和温州市佛教协会发动教徒资助,对寺院进行全面大修理。寺大门横额“江心寺”金色大字,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寺门两旁对联由著名金石书法家万介堪(1901-1987年,名岩,以字行,别署玉篆、蝉园老人、晚香堂主,永嘉城区人)重书,原缉再现,古色古香。寺院香烟缭绕,香客不绝,初一、十五更是摩肩接踵,是深受敬仰的佛门鼎盛圣地,素有“江天佛国”之美称。)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王十朋题浙江省温州江心寺
(此联用词奇特,别出心裁,几种读法(参考下面附录冀、蜀相似联),含义深远,构成意境。以叠字、谐音、顶真等手法,利用汉字中一字多间、多义的特点,巧妙地写下这副名传千载的绝妙佳联。联语生动地描绘了瓯江的雄浑气象,大江东注,孤屿竦峙。上联读音“潮”的“朝 chao2”和读音“涨”的“长 zhang3”字,在联中作动词,指来临和增长。上列断句按“三三四”断句。意思是:从海上飘来的白云如同虔诚的朝觐者,每天早晨都接踵而来,又迅速地散去——天上的云彩啊,时常涌集,时集时散;浩荡江潮随着大海的脉息起伏,频频地涨漫上来,又缓缓地消退下去——瓯江的潮水啊,不时上涨,常涨常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现象,通过联语的简洁概括,文字、声音的巧妙安排,似乎别有一番意味。此联结构独特,匠心独具,初看令人费解,细品却别有情趣。此联还有两副与此相似的对联,意境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现附录如下:) 据传王十朋当年他到临安(杭州)赶考,路过永嘉府(温州)时,既想少花钱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便到瓯江的江心屿上中川寺投宿。寺里方丈有势利眼,一见到王十朋衣衫破旧,心中先是有几分不快。王十朋作揖说:“我是乐清县赴考的举子,乞求一宿。”
方丈胸中有点墨水,听说是文士相求也不便拒绝,便说:“贫僧也爱文墨,不知公子能题诗作对否?”
“不敢,十朋略知一二。”王十朋说。
“那好,敝寺山门尚需楹联一副,请公子补壁。”
“啊呀,在下才疏学浅,不敢,不敢。”
辞让间,方丈以为他真的不会,便冷冷地说:“既不肯赏玩,敝寺也不便留榻。”
王十朋心里一怔,知道和尚刁难,就顺口说:“既然如此,请命题。”
方丈不懂平仄,抬头看看云天,低头看看潮水,便说:“就以‘云’和‘潮’为对。”说毕,叫小沙弥取来笔墨。王十朋不思索,立即书成: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方丈一看,无法读通,十分气恼地说:“我看你冒充斯文,你平生认过几个字!”
王十朋心里好笑,忙说:“师父莫怒,听我读来: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原来,“朝”与“长”可以两读、两解。上联二、四、五、七、九这五个“朝”字,都读成“zháo ”,解释为早晨或白天。其余的读“cháo 朝”,是朝见、朝拜、朝向的“朝 ”。下联三、六、八这三个字,都读为“zháng 涨”字同间同义。其余的与“cháng”字同音同义。王十朋读破,联文的意思便成为:
云,早朝,日日朝,早朝早散;
潮,长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方丈一听,这才脸红,但气并未消,还摇着头说:“不过如此,若是高才,再作诗四句,每句都要同一偏旁。”
王十朋想,和尚分明是嫌我贫困,有意刁难。和这等人计较什么。他没加多想,便提笔一挥而就:
浙海江深波浪流,心思恚想怨悲愁;
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近游。
老和尚上前一看,没地方可以挑剔的。可仍不甘心,还想来刁难,但苦于头脑平庸,想不出什么高招,便十分不情愿地嚷了一声:“阿弥陀佛!”只得把王十朋让进了榻房。 附录联一:(不同断句法参考蜀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望夫石孟姜女庙
(读作:“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
附录联二:(附不同断句法)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四川省文县朝云庙[断句一]
(读作:“朝云潮,朝朝潮,朝潮朝退;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四川省文县朝云庙[断句二]
(读作:“朝云朝潮,朝朝潮,朝朝落;长水长涨,长长涨,长长流。”)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四川省文县朝云庙[断句三]
(读作:“朝云朝朝潮,朝朝潮,朝落;长水长长涨,长长涨,长流。”) 雪深封佛陇;
云暗锁桃溪。
——王十朋《五律·过天台》诗之颔联
(王十朋《五律·过天台》诗:“目逆神仙路,丹城未暇跻。雪深封佛陇,云暗锁桃溪。流水无还有,乱山高复低。欲寻刘阮洞,归路恐成迷。”)
流水无还有;
乱山高复低。
——王十朋《五律·过天台》诗之颈联
瀑水漱寒玉;
香炉生紫烟。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颔联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庐山何处好,胜地有开先。瀑水漱寒玉,香炉生紫烟。紫霄长近日,黄石不知年。雁荡灵渊合,丰城宝剑连。龟行似朝斗,鹤唳欲冲天。马尾只自洗,牛头奚用穿。雄词惟太白,妙句更苏仙。寺占星流处,桥飞月出边。碑方阅华藏,梦已到栖贤。明日流三峡,归心定决然。)
紫霄长近日;
黄石不知年。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颈联
雁荡灵湫合;
丰城宝剑连。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第四联
龟行似朝斗;
鹤唳欲冲天。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第五联
马尾只自洗;
牛头奚用穿。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第六联
雄词惟太白;
妙句更苏仙。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第七联
寺占星流处;
桥飞月出边。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第八联
碑方阅华藏;
梦已到栖贤。
——王十朋《五言十韵排律·游开先观香炉瀑布诸峰,读李、苏二仙诗,知庐阜之胜》诗之第九联
谁云滟滪瞿塘远;
只在扬澜左蠡边。
——王十朋《七律·栖贤寺》诗之颔联
(王十朋《七律·栖贤寺》:“瀑水声中夜不眠,星河影动半秋天。谁云滟滪瞿塘边。狮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参得定中禅。住山五老知今古,借问曾栖几个贤。)
狮子吼成方外法;
石人参得定中禅。
——王十朋《七律·栖贤寺》诗之颈联
云断青天倚长剑;
月明泉室挂生绡。
——王十朋《七律·梅雨瀑》诗之颔联
(王十朋《七律·梅雨瀑》诗:“灵源东接雁池遥,裂石崩崖下九霄。云断青天倚长剑,月明泉室挂生绡。江声雨势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饶。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来赴石梁招。”)
江声雨势三秋急;
雪片冰花五月饶。
——王十朋《七律·梅雨瀑》诗之颈联
螺髻不梳千载晓;
蛾眉空扫万年春。
——王十朋《七律·石夫人》诗之颔联
(王十朋《七律·石夫人》诗:“婷婷独立望天津,四畔无家石作邻。螺髻不梳千载晓,蛾眉空扫万年春。雪为铅粉凭风傅,霞作胭脂杖日匀。莫道岩前无宝鉴,一轮明月照夫人。”)
雪为铅粉凭风傅;
霞作胭脂杖日匀。
——王十朋《七律·石夫人》诗之颈联 欲共幽人洗笔砚;(苏轼)
来寻野叟问耕耡。(王十朋)
——佚名集苏轼、王十朋句 陆万友;
王十朋。
——佚名撰人名对
(陆万友,元代汝州防御使。)
四川家乡春节的吃穿住行
苏小妹以才择夫婿,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询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佑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辽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坐以待毙式地等着新郎官去征服,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缕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
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
“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撤手宝山?”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
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孔明,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大公望。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象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苏家父子和众多的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里,云雨交欢。
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寺僧与苏家兄妹原就极熟,寺僧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苏小妹笑而不答,但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一看便晓。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秦少游曾在歌妓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段。
秦少游会作词,他的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以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这是后语。
如果说春节跟其他节日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吃穿住行上面有它的特殊性:盛大、隆重、全面、讲究。中国不同的地区春节的吃穿住行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就以我们四川为例,来说说我们四川川中地区春节的吃穿住行的情况。
一、吃的文化
每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可以说都跟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春节吃团年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祭奠老祖宗吃,寒食节这一天不吃熟食,佛教的腊八节在民间也比较流行,那就是多种食物杂会在一起煮了吃。而尤其以春节的吃最为盛大,最为系统。春节的吃时间最长(在以前的民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讲究,现在人为了方便,越来越简便了,但是吃的丰盛程度,并没有简化),内容最多(炒的煮的蒸的喝的,新鲜的腊的样样俱全),吃的范围最广(自己一家人吃,还跟各种各样的亲朋好友一起吃)。
我家乡的春节中,有两顿饭大家是比较注重吃的气氛的。第一是年夜饭,第二是团年饭。这两顿饭有同也有异,有的地方这两者是二合一,有的地方是分开的。说起年夜饭,我们这往往不是过年的夜晚吃的,而是大年30的中午吃的饭,在乡下(城里没有条件也不信了),这一顿饭前还要烧香烧纸放鞭炮祭奠天地祖宗,饭后还要一大家人到祖坟上去亲自烧香烧纸请祖宗回家过年,这顿饭是整个春节之中,准备最讲究,菜品最多,人员最齐,气氛最热闹的一顿饭,象征着一家人的团团圆圆,我们的春运为什么客流量这几天一下子猛增,不少人不远万里回到家乡,就是图的在这两顿饭上,大家团团圆圆聚一下。团年饭,那就是几家亲戚朋友相互邀请,以联络感情为主要目的聚餐就叫团年饭,以前的团年饭都是在家中请客,现在许多人的团年饭都是在饭馆里面请客,现在不少家庭吃年夜饭也在饭馆里面吃。小时候乡村里面的团年饭是被动的,一般是家里有客人来拜年就吃团年饭(一般都是大家提前约定一个日子,拜年的还要回请回拜,当年的新婚夫妇一般都要出去拜新年,拜新年的双方就比较讲究了,从送礼和回红包都有一个相对的约定俗成的数量)。现在的团年饭是主动请别人到自己家里面来联络感情,大家的收礼送礼也简略了,当然,大人往往以给小孩红包的形式相互回礼。
四川人苏轼在古诗之中写了他吃饭的情景,究竟是不是团年饭我无从考证,但是那种气氛特别像团年的气氛。比如:
友朋设宴庆云楼,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错杯杯尽,门前石狮口水流。
这是苏东坡当年写的一首打油诗,亲朋好友在庆云楼设宴聚会,12道美味大餐配上韵味无穷的郎酒。朋友间互相敬酒干杯聊天,那场景热闹而又令人羡慕,就连门口的石狮子看到吃喝的美味也要流口水啊。
二、穿的文化
小时候就常听一句俗话,叫做“大人望挣钱,娃儿望过年”。为什么小孩子们喜欢过年,盼望过年呢?就是过年的时候能够吃好的,穿新衣服。这个压力一般都在中年人的身上,上为父母,下为子女置新衣服,自己也要自己套新衣服。记得小时候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试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小时候的鞋子往往是母亲做的新布鞋)在床上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现在大家的新衣服随时都可以买,在特定时间,盼望穿新衣服的那份喜悦心情就没有了,这或许成为了春节比以前缺少一点喜悦的一个方面之一。
三、住的文化
春节住的文化,不是说我们在春节的时候要住得特别一点,而是对住处要进行大的清洁扫除和装点美化,使我们所住的地方更有节日的氛围。这一点是其他所有节日所不具有的。即使现在,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城里乡下都张灯结彩,处处充满了春节的氛围,喜庆氛围。各种商家也利用这个春节大事促销各种春节商品。
对于住处的清洁大扫除,往往是年前要做完。不管城里乡下,家家户户对各个房间地面,墙面和顶棚都要进行全面的卫生打扫。这里只有春节有这个风俗,其他任何节日都没有这样的彻底的清洁大扫除。但现在大家的卫生意识卫生习惯好了,有的家庭可能是每月都要进行一次这样大扫除,但最全面最讲究的还是春节的大扫除。除了屋子之外,对冬天所穿的衣服,所睡的被子床单被套等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喜去旧尘,焕然一新以迎接新年。
四、行的文化
春节的行主要是指走亲访友,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春节的期是一年中最长的期,一共有七天。除一些特殊的岗位之外,绝大部分人都要在这几天放。前几年,有的家庭还流行旅行过年。比如说南方人到北方去看看雪,北方的人到海南去晒晒太阳。这几年,由于疫情的原因,这样旅行过春节的方式往往少了些。
小时候的感觉就是春节期间,主要是到各家去行走拜年。从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很少在自己家吃个饭,主要是走来走去在亲戚家吃饭,小时候家庭成员比较多,亲戚也比较多。大人比较忙时,就跟着爷爷叔伯一起去,代表着我们一小家人去走亲戚。我们这一代人长大了,家各一方,近处亲戚要少些了,拜年的气氛也要少些了。现在一般从春节放到初七,上班族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进行走亲访友,所有的礼节都简化了,这是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亲情的缺失,大家现在感到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或许就是物质和精神不可能同时进步的悖论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