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话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成语故事有哪些

3.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4.形容战国的成语故事?

5.战国策中的四字成语

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如下:

       1、智子疑邻:这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

       2、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刻舟求剑: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4、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庄子·天运》。

       5、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庄子·秋水》。

       6、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7、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8、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9、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10、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成语故事有哪些

       1、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2、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3、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4、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5、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6、天罗地网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8、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9、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10、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11、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12、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13、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14、趾高气扬

       春秋时,楚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大臣斗伯比为他送行时,看到他走路时把脚抬得高高的,回来就对楚王说:屈瑕太骄傲了,他必败无疑。楚王赶紧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轻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屈瑕已经兵败鄢水。由于羞愧,一个人跑到山谷中上吊自杀了。

       15、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很好。当问及如何报答时,重耳说:“如我当上国君,要是两国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谢恩。”后来,重耳成了晋国国君,称晋文公。不久,楚晋两国发生了战争,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16、卧薪尝胆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17、螳螂捕蝉

       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吴王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一只蝉在叫,它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黄雀要啄食它。黄雀呢,更没想到我用弹弓在瞄准它。它们没考虑身后的危险啊!”吴王听后,撤回了决定。

       18、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贵族,自称叶公。他对别人说:“我最喜欢龙。”他把家里的厅堂、屋梁、房柱、门窗及墙壁上,全都刻画上龙的形象。天上真龙听说了,非常高兴就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叶公看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狼狈逃窜而去。

       19、一鼓作气

       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20、邯郸学步

       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千金市骨

       拼音

        qiān jīn shì gǔ 123

       含义

        比喻求贤若渴。

       用法

        用于褒义。

       出处

       ① 《战国策·燕策一》载:燕昭王想招纳天下贤士,郭隗说:“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② 宋·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诗:“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

       近义词

       ① 求贤若渴

       另见

       ① 千金买骨

       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形容战国的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2、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3、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战国策中的四字成语

        1.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2. 10个关于春秋战国历史的成语故事

        1.

        掩耳盗铃

        2.

        灭此朝食

        3.

        一鸣惊人

        4.

        二桃杀三士

        5.

        一字千金

        6.

        一暴十寒

        7.

        毛遂自荐

        8.

        卧薪尝胆

        9.

        退避三舍

        10.

        杞人忧天

        还需要吗?

        3. 关于战国的成语故事,其中都有哪些有趣的历史

       

        鼎最早是用于烹饪的锅具,后来逐渐变为中国古代的礼器,而关于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个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举鼎绝膑都是怎么起源的。

        事后,平原君夸奖毛遂:我自持见多识广,可是没有发现毛遂的才干。毛遂先生让赵国在楚王面前地位上升,堪比九鼎,他的几句话顶得上百万雄狮了。

        这就是“一言九鼎”的出处,它最初的意思是:说出的话非常重要,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成败,并不是指说话要讲诚信的意思。

        三个关于鼎的历史故事都出自春秋战国,三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诸侯混乱场景。鼎的价值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它代表的周王朝: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决定了他君主的地位。

        周天子虽然持有“九鼎”,但诸侯的崛起让周王朝危危可及。偌大一个王朝已如风筝一般,摇摇欲坠。周天子早已变成了一个虚无的名号,不论是楚庄王还是秦武王,他们敢威风凛凛的“问鼎”,就是因为其代表的势力强大。

        4. 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

        1、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怎么还没睡蹭实就鸡叫了呢?但也只得按照规定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2、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3、窃符救赵:

        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的国都很快就被攻下,谁敢救赵,等到破了赵就先打谁。”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上是观望两国的胜败。

        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信陵君说:“我以为你有救别人困危的崇高义气,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来。公子纵然轻易地抛弃我,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信陵君为此事很忧虑,屡次去请求魏王,门客们也用各种办法劝说,魏王始终不听。信陵君估计魏王不肯派兵救赵了,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拼。路过夷门,遇见侯嬴,侯嬴说:“公子勉励,我年老不能跟从。”

        信陵君已行数里,总觉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将去拼死,为什么他没有一言半辞送我呢?于是又回来见侯生。侯嬴笑着说:“您的行动好像是以肉投喂饿虎。”侯嬴支开旁人悄悄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调动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最宠爱如姬,她可随便进出卧室,能够窃到兵符。

        我还听说,如姬因为父亲被人所杀,想要报仇,三年没有找到仇人。如姬曾哭泣着求您。您派人取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很感激您。如请她偷出兵符,就能救赵了。”信陵君依照侯嬴的办法,果然得到了兵符。

        4、利令智昏:

        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受到极大的威胁。“上党守将准备归附赵国,希望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以不要为好。

        但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么大一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最后赵孝成王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到上党把这块地方接受了过来,井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这样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使赵军大败。后来,差一点儿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

        (4)形容战国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5.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

        6. 关于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爱毛反裘:比喻本末倒置,贪小失大

        魏国国君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见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而又背着柴草,就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让毛朝里而皮朝外呢?”背柴草的人回答:“我这是因为爱惜毛。”魏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如果皮磨损破了,毛也就无处附依了吗?”成语“爱毛反裘”由此故事引申而来。

        出尔反尔:比喻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战国时,邹国与鲁国交战失败。邹穆公向猛子发牢骚说:“我的官员在这次战斗中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见死不救,实在太可恶了。”孟子回答说:“当遭受饥荒时,你的百姓饿死、逃荒,而你的官吏看着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财物也不去救济他们。你们不关心百姓的死活,百姓怎么会来关心你们呢?‘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当时此句的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后来由于故事而使得意思引申为今意)”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战国时,楚国一位祠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很难分配。于是有人提议来画个蛇比赛。谁先画好,谁就先喝这壶酒。于是,大家在地上画蛇。第一个把蛇画好的人,看见其他人都还在画,便左手拿过酒壶,右手提着画笔,替蛇画上了几只脚。正当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添上脚画的就不是蛇了。”说罢,张口就喝酒。

        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因为上过初中都会知道这个成语。

        讳疾忌医:指隐瞒病情,害怕就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怕听批评意见

        典故故事我就不写了,初一课本上有古汉语版。神医扁鹊是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

        7. 关于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三家分晋,田氏来代齐自,增兵减灶,退避三舍,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围魏救赵

        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合纵抗秦,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徙木立信,三令五申

        朝秦暮楚,草木皆兵,问鼎之心,诱秦诓楚,取而代之

        事齐事楚,邯郸学步,狐虎威,守株待兔

        8.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 廉颇、蔺相如

        指诚恳道歉,也指愿受责罚。

        完璧归赵 战国内时期 蔺相如

        比喻把东西完好容无损的还给原主。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 赵括

        比喻只尚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 勾践

        比喻发奋图强,励志努力。

        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 楚庄王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了惊人的事情。

        唇亡齿寒 战国时期 虞公

        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 毛遂

        形容自我推荐。

        多行不义必自毙 战国时期 共叔段

        坏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1. 战国策 四字成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转祸为福(燕策一):把灾害变为幸福.比喻把坏事变成好事.

        同甘共苦(燕策一):甘:甜,指欢乐.一同享受幸福,一起担当苦难.形容同欢乐,共患难.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

        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劳.

       

        长驱直入(燕策二):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前进.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二):持:争持、对抗.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使第三者得利.

        无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没有办法.

        图穷七见(燕策三):穷:极点;见:显露.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了真相.

        痛入骨髓(燕策三):指痛到骨髓里.形容极度伤心或痛恨.

        肝肠寸断(燕策三):形容极其悲痛、难受.

2. 《战国策》里的成语有哪些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3. 《战国策》中8个成语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狐虎威——《战国策·楚策一》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4.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狐虎威、画蛇添足、挥汗成雨、狡兔三窟、门庭若市、亡羊补牢 。

        1、惊弓之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楚策四》:“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翻译:滥用武力的军队容易动,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示例:绍闻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2、安步当车

        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翻译:晚点吃饭等饿了再吃就会觉得美味,慢步走不累而且平稳就象车一样,不求有多好,只要没作错什么就是好,一直保持清静,这样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示例: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办完,立刻回公馆吃饭,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七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中性,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3、不遗余力

        解释: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翻译:秦国攻打我国,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必然会感到疲倦然后回去。

        示例: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4、门庭若市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翻译:许多臣民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5、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翻译:侍奉秦国,楚国和韩国一定不敢行动,没有楚韩的担忧,大王就可以无忧无虑,国家必须不担心了。”

        示例: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翻译:孔明已经死了,我们都高枕无忧了。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劝告、指责等场合。

5. 《战国策》中的成语及由来简介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策》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

        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

        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专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

        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

        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

        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

        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弹弓之地(赵策三):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

        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赵策三):坼:开裂。

        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变。

        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 交浅言深(赵策四):交浅:交往不深,关系不很密切。

        指对交往不多的人谈。

6. 关于《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政治不上轨道,住在大王的宫廷中,你慢慢等着瞧吧。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学业,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强大武力;出去的时候,认为“亡羊补牢”。

        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其 国有汁大鸟,秦王轻淡的说,也还不迟,态度逐渐转变了,大王您猜,象狐虎威,少加努力,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中国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 虽然,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却毫无作为,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当时齐国的威王,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聂政之刺……”说完。

        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使我们的所做的事功亏一篑。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也不发生名叫,处处显得谦虚和蔼。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此庸夫之怒,只知道享乐,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名 闻天下,还不为迟的意思?”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论证!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尽忠负责 的,你不知道,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它不鸣则已,很快就振作起来,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不管国家大事,这还不晚,名闻诸侯,使丈夫的事业,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而那些腐败无能的。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却沈迷于酒色,楚国有一个大臣,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战国时代,在他即位以后,不知道如何做事,就给予奖励,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从头做起,右边是夏侯!”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来规劝君主,能够马上改过,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觉得很奇怪。

        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身为一国 之尊,非士之怒,只知道享乐,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

        例如一个事业家。淳于髡知道这点后;庄辛很诚恳地说,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有一天晏婴出门,左边是州侯,向那只大鸟一样,也很会说话,各国诸侯都知道他。

        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也就是说,当御者驾看车子。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唐且慷慨陈词,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已经整整三年了;羊跑掉了才补羊圈,它不飞则已,还洋洋得意: “我听说过,郢(楚都,拔剑而起,都出自《战国策》。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躯体不甚高大,却都因为畏惧齐王,很不高与,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 如果赶紧去挽救,彗星袭月。结果全国上下,而开始整顿国正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轻举冒 进,秦国果然派兵侵楚,来表现自己的智慧,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以头抢地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名叫庄辛,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外表比他雄伟得多,便想了一个计 策,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还是很谦虚。但他并不气馁,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当了齐国的宰相,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敬仰他,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问他的原因,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而且乐于接受:“大王,还不算晚呢,奠定国家的威望,这一只大鸟。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振作起来。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看事情究竟会怎样,走了九十里,但是,坐看车子,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气骂道,有一天对楚襄王说,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

7. 四字成语

        人定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

        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 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

        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金石为开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

        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勤能补拙 宋·邵雍《弄笔吟》:“弄像真终是,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问心无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

        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志在四方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

        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磨杵作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前车之鉴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

        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经过磨练,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业迟。

        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凿壁借光 高凤流麦 苏秦刺股 截蒲为牒 三余读书 陶侃运甓 临池学书 孙康映雪 囊萤映雪 奋发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 勤能补拙 指勤勉努力能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立志砺志 强学博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笨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专一不移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手不释卷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胸怀大志 怀:怀藏。

        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笃志好学 策顽磨钝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尚书·君陈》:“惟。

8. 什么发什么中的四字词语

        百发百中 [bǎi fā bǎi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 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例 句

        1. 他是个~的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百步穿杨 弹无虚发 矢无虚发 弦无虚发 百下百全 策无遗算 箭不虚发

        反义词

        无的放矢

9. 疯狂看图猜成语中的"闹"猜个 四字成语是什么

        门庭若市 [mén tíng ruò shì]

        门庭若市,成语,褒义词,汉语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中文名

        门庭若市

        拼音

        mén tíng ruò shì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解释

        汉语文字门庭若市

        汉语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好了,关于“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战国策里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