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_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古代成语故事

2.中国有什么成语故事

3.古代勤学苦读的例子

4.古人勤奋读书故事

5.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

6.求30个简短成语故事

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_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古代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1

        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文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同学们,这是一段古人认真求学的历史,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凝聚成一个成语---"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态度或行为。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由于读书很多,学习了很多知识,最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2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3

暗渡陈仓的故事:

        成语:暗渡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4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āo tiè),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喜欢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敝屣(bì xǐ),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鸱(chī)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pú)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5

百丈竿头的故事:

        成语:百丈竿头

        拼音:bǎi zhàng gān tóu

        解释: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6

        在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像是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因为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了,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那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是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后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7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篇: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关于古代成语故事8

釜底抽薪的故事:

        成语:釜底抽薪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中国有什么成语故事

        Ⅰ 讲一则成语故事,并说说它给你的启发。至少一点儿

        日新月异

        rìxīnyuèyì

        [释义] 新:更新;异:不同。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语出] 宋·林景熙《霁山集》:“金碧嵯峨;日新月异;则亦不独师能之也。”

        [正音] 异;不能读作“yí”。

        [辨形] 异;不能写作“艺”。

        [近义] 一日千里 与日俱进

        [反义] 一成不变 固步自封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变化快、大。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一日千里”都可形容发展迅速。但~重于变化得快;变化新;“一日千里”偏重在前进得快。

        Ⅱ 一个成语故事的启示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Ⅲ 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作文

       

        《成语故事》读后感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Ⅳ 一则成语故事的启示300字

        一个成语给我的启示

        今天我从书上偶然看到一个成语——绳锯木断。初次接触这个词,我想:这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赶紧去翻词典,原来是“拉绳当锔子,也能把木头拉断。”绳子那么软弱,居然可以把结实的木头拉断,这太出乎意料了。它是靠什么锯断木头的呢?我有些疑惑不解了。后来听爸爸妈妈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绳子是靠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把木头锯断的。想到这,我不禁感慨万千,从古到今,许多人不都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办成了看似很难办到的事了吗?

        古时候有个叫愚公的人,他就凭着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后人常常称道的“愚公移山”。愚公家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脚下,他们每天进出都要经过这两座山,他们翻山艰辛。愚公决心带着儿孙要把这两座山搬掉。这事不知怎么被智叟知道了。智叟对愚公说:“就凭你那些破本领,还想把山搬掉,真是异想天开。”愚公坚定地说:“我知道凭我的确很难办到,但我有儿子,儿子也有他的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总会有一天那两座大山会被我们搬掉的。”这事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人把这两座山给搬走了。从此愚公一家出门就再也没有翻山之苦了。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三兄弟去爬高山看日出。老三刚刚才爬了一点点,就已经满头大汗了,抬头看那山,高耸入云。于是,他说:“我不爬了,山那么高,根本就爬不上,我看还是算了吧。”老二和老大不理睬他,只管往上爬。快到中点时,老大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幸好抓住了树枝才没有掉下去,可已全身发抖,四肢无力了。他说:“爬不了又怎么样,我不爬了。”于是老大也退出了。只有老二依然坚持,继续爬山,终于在日出之前爬到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日出。

        我们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做下去,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做成。我想学习上大概也是这样吧,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成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就是“绳锯木断”给我的启示。

        Ⅳ 一个故事给你的启发。(伊索寓言,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什么的)作文,400左右

        《匆匆》给我的启发

        在我们《读物》课本上,有一篇叫《匆匆》的短文。文章虽然短小,但读起来却很亲切,很流畅,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

        学习中给我的启发是:人们只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做时间的奴隶。在学校我上课时认真听讲,充分利用每节课40分钟的时间,放学后,我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挤出时间来多读书,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弹琴、写诗、剪纸等。这样,课外的时间也被我充分利用起来了,我就成了时间的主人了。

        每天我写完作业,都要练习画画。偶尔抬头会发现窗外,愉快的歌声中飞奔着的小朋友玩耍的身影。有时,我真想马上跑出去玩,可是又马上坐下来,坚持把画画完才出门和他们玩。我想,如果平时上课不注意听,放学后只知道玩,这样时间就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我同样也成了时间的奴隶了。

        我的启发是:懂得珍惜时间的人,哪怕只给他几分几秒的时间,他也会觉得有所收获,过得很充实;而浪费时间的人,就是给他几十年,也会觉得一无所获,过得很空虚。

        Ⅵ 一个成语故事的启示作文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Ⅶ 关于成语故事的启发的作文(600字)(最好是有关坚持的)

        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给予我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理想。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德国着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他虽然双耳失聪,但是,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夜晚,一位客住在一间简陋的店里,欣赏着从楼上传来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的乐曲,似流水拂过,优美至极。突然,几滴水从房顶的裂缝中滴落下来,正好滴在了这名客的脸上。客大惊,便上楼去看。楼上住的竟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只见他身边摆了一盆水。原来,是他练琴的时间太久了,手指练得都发烫了,需要用水来冷却一下。由于太匆忙,水不小心被他打翻了。贝多芬就是凭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最终摘取了音乐巅峰上的贵冠的!

        我还想到我在四年级时学滑板的事情。因为我考试得了一百分,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滑板。我得到这个滑板,心里兴奋极了,便迫不及待地拿着滑板下楼练习。我先用双手扶着墙,站在滑板上面一点一点往前滑,渐渐地,我已经掌握了平衡,可以扶着墙快速地滑起来了,然后,我试着慢慢的把手从墙壁上拿开往前滑,可是刚刚松开手我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但是,这点小挫折并没有使我半途而废,我从地上爬起来继续练。经过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我终于学会了滑滑板。我就是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取得成功的。

        通过了这两件事,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带给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Ⅷ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的启示300字

        拔苗助长

        bá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语出] 郭沫若《专雄鸡集·关属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近义] 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例句] 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

        Ⅸ 成语的启发作文2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叫《熟能生巧》,故事讲了北宋有一个射箭高超的人叫陈尧咨,他很骄傲和得意,可是,有一个卖油的老人对他的箭术不以为然,老人说:“你这也没什么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说着老人把一个铜钱盖在盛油的葫芦口,又取勺油向葫芦里倒,整勺油都倒完了,铜钱中间的孔外没有沾一滴油。老人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什么奥妙,只不过是熟练而已。”

        读完这篇故事,我深深的感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我这几天写数字‘8’老是写不好,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天天练习,肯定能把数字‘8’写得非常漂亮。

        Ⅹ 由一个成语故事引出的启示(至少3条)

        守株待兔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古代勤学苦读的例子

       成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大成,成语非常短可以却寓意深刻,特别是许多的成语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的学习和前进,以下我盘点出五大励志成语分享给大家。

第一:闻鸡起舞

       古文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晋书·祖逖传》)

       祖逖是一个胸襟宽广、志向远大的人。但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志向就非常的远大了。到了青年时,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深深感到自己读书不是为了报效国家,努力读书。他博览群书,认真学习历史,吸收了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去过洛阳好几次,联系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帮助皇帝治国的人才。祖逖24岁时,有人推荐他当官,但他不同意,于是努力学习。后来,祖逖和儿时的朋友刘琨担任州长。他和刘琨感情很深。他们同床共枕。

       他们有崇高的理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有一次,半夜,祖逖听到一只公鸡在睡觉时啼叫。他用一只脚叫醒了刘琨,对他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每天他们醒来后,鸡啼和实践他们的剑。剑光飞扬,剑声铿锵。春来冬来,寒来夏去,永不停歇。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会写字、会带兵打胜仗的全能人才。祖逖被任命为镇西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负责北中郎、河北和幽州的军事事务,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军事战略。

二、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三、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四、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所以,虚心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才能更好的进步。

五、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封"就是指建设祭坛祭天以告天下,一般是有重大时才会进行的仪式。"狼居胥"是一个地名,是今内蒙古境内五原县西北的狼山。封狼居胥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祭天以昭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的武将最高荣誉之一。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春天,汉武帝刘彻觉得时机已成熟,是时候给一向猖狂的匈奴人致命一击了。于是他下令命卫青和霍去病这舅甥俩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深入大漠去寻找并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

       霍去病千里驱驰,翻越离侯山,横渡弓闾河,在两千多里外的大漠戈壁上与匈奴的左贤王交战,大破敌军,歼敌七万多,此役还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共计八十三人。之后霍去病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了狼居胥山脚下,于是在狼居胥山上就建造了祭坛,以昭告天下——匈奴畏惧退却,大汉军队势不可挡。此时霍去病仍有余力,于是他带着兵马一路将匈奴人逼至北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贝加尔湖畔。经此一役,匈奴人彻底失去了漠南的控制权,只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当然励志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大家想到的可以留言哦!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

       古代勤学苦读的例子:

       一、好学的牧童

       王育少年时,就成了孤儿,给人家放羊为生。他每路过小学堂,看到别的孩子在读书时,就不禁叹息,流泪。一有闲暇,就折下蒲苇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有一次,他在专心练习写字时,丢失了一只羊,受羊的主人所斥责。

       这事被一位善良的长者许子章,发现后,便替王育偿还了羊钱,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读书。王育继续勤苦学习,终成大器。

       二、身为学生,堪为师表

       周宏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十五岁时,皇上下令破格录取他为国子生。博士到洽(人名),对周宏正的评语说:;周郎年纪不到十八岁,便能独立担当一经的讲解。虽然身为学生,实在堪为诸生的师表,所以免于考试。;

       三、头悬梁,锥刺股

       苏秦,洛阳人。他在夜间读书,为防止睡觉,便把头发绑在屋梁上。实在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尖刺自己的两股,以警醒自己,继续发奋读书。有时,两股肌肉被刺,血一直流到脚下。

       四、点麻杆照明读书

       刘峻,字孝标,中原(今河南)人。自幼勤奋好学,家中贫穷,寄住在别人屋侧的走廊下,自学读书,常常用麻秸做火炬照明,从晚上读到天亮。有时,读着读着,就昏睡过去,火焰烧灼了头发。醒来后,又继续读书,彻夜不眠。

       五、囊萤映书

       车胤,字武子,南平(今湖北荆州)人。车胤勤奋读书,博学多才。其家贫困,常常没有点灯之油。夏天就用白丝囊,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六、范仲淹食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家中非常贫穷。他在长白山僧庙中读书时,用小米二升煮粥,然后放在一个盆中,经过一夜,粥便凝结。于是,用刀划为四块,晚上食两块,白天食两块。在粥中,放入数十条腌菜,拌在一起食用。就这样,艰苦攻读三年,终于功成名就。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昼夜苦读,五年中,未尝解衣睡觉。有时困乏,就用冷水,洗一下脸,使自己清醒,以便继续读书。

       七、偷入学堂听讲书

       王冕,字元章,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幼年家中贫困,不能上学。父亲让他去放牛,他在途中,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读书,天黑才回家,牛也丢失了。父亲生气地打了他一顿。不久,又偷着去学堂听课。他母亲说:;我们的孩子,既然这样迷恋读书,不如由他去吧。;王冕于是寄居在僧寺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映着长明灯读书。

       百度百科-头悬梁,锥刺股

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5篇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1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孔子韦编三绝)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2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4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裕ㄗ鲂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断绝。有才气

古人勤奋读书故事5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一)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二)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三)

        王冕放牛听讲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四)

        孙康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五)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可是,在欧阳修他少年时代,他的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在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他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六)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

        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七)

        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

        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技能武装自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求30个简短成语故事

        #能力训练# 导语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出奇制胜

       齐泯王是个骄傲、喜欢享乐的人,因此人民生活得很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同进攻齐国。齐国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都无心抗敌,士气也非常低落。后来,他们看到燕兵**掳掠,想到国仇家恨,心里非常难过,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也很擅于攻略,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大将军。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一听,以为即墨城里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戒。

        没想到田单从城里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绑着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一声令下,部署们将火把点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大都被牛撞死、踼死或被齐兵砍死了。田单又乘胜追击,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邑。

        成语故事出奇制胜的主人公是田单,意思是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篇二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篇三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贤慧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里很高兴。

        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又扔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人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以增强谋生的本领。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间:“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

        乐羊子呐呐地说:“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外画,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刀,哼哼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起尺、成丈、成匹,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又立刻离开了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然后寸返回家乡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站在门口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篇四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先发制人

       朝未年,为了反抗*,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旧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释义: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篇五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真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篇六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自惭形*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

        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释义:“惭”,惭愧;“形*”,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急求20个成语故事,要有出处、释义、和故事

       1.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2.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3.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4、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5.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6.劳苦功高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后驻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攻占咸阳,就气急败坏在鸿门摆宴席请刘邦。席间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封侯,你却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7.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8.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9.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0.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11.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12.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3.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4.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5.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16.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7.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8.临危不顾: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19.砥柱中流: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却巍然屹立 20.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21.善贾而沽:春秋时期,孔子自认为当权者会推行他的仁政,在鲁国任职期间,鲁君受到季氏的控制,他只有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鲁君没有重用他,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行。”于是抱着“善贾而沽”的念头去周游列国。 22.天花乱坠: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特别笃信佛教,他请云光法师宣讲佛法,在讲《涅盘经》时,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没有丝毫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竟感动了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后来干脆出家。 23.自相矛盾: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4.画饼充饥: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25.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26.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7.拔山举鼎:项羽在少年时代不喜好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赌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书,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认真钻研。 听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健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28.杯弓蛇影:秦王苻坚兵败后逃跑,在逃跑过程中觉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终中箭而逃。 29.悬梁刺骨: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30.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

       词 目: 后来居上

       发 音: hòu lái jū shàng

       近义词: 青出于蓝

       反义词: 一代不如一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释 义: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出 处: 《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示 例: 今老矣,乐不预少年文酒之会,~,又不知其为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

       故事: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

       词 目: 画饼充饥

       发 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近义词: 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 名副其实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释 义: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 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示 例: 小生待~,**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词 目: 南柯一梦

       发 音: nán kē yī mèng

       近义词: 黄粱美梦

       反义词: 梦想成真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虚幻的梦境

       释 义: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 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示 例: 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元?郑廷玉《金凤钗》楔子)

       故事:

       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词 目: 鸡鸣狗盗

       发 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近义词: 旁门左道

       反义词: 正人君子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 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示 例: 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故事: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其中有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词 目: 高山流水

       发 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近义词: 知音难觅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释 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 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 例: 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在蓬莱岛上,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词 目: 负荆请罪

       发 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近义词: 引咎自责

       反义词: 兴师问罪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释 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 例: 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故事: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词 目: 指鹿为马

       发 音: zhǐ lù wéi mǎ

       近义词: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用 法: 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 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 例: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词 目: 凿壁偷光

       发 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近义词: 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

       反义词: 不学无术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释 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 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示 例: 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词 目: 约法三章

       发 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释 义: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 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示 例: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 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者要 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词 目: 羽毛未丰

       发 音: yǔ máo wèi fēng

       近义词: 乳臭未干、少不更事、涉世不深

       反义词: 羽毛丰满、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释 义: 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出 处: 《战国策?秦策一》:“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示 例: 但这好象“中日亲善,同存共荣”之说,从~的无产者看来,是一种欺骗。(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故事:

       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 谋略。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 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 盛。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 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 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 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 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苏泰无 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 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词 目: 有恃无恐

       发 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近义词: 仗势欺人、狗仗人势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释 义: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示 例: 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故事: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 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 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 酒食去稿劳齐军。 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 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 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 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 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 “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 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成王对他俩 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 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师回国了。

       词 目: 之乎者也

       发 音: zhī hū zhě yě

       近义词: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 的了吗呢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释 义: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 处: 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 例: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 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词 目: 专心致志

       发 音: zhuān xīn zhì zhì

       近义词: 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义词: 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释 义: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 处: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示 例: 不由我不~搞这一套。(叶圣陶《招魂》)

       故事: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词 目: 自惭形秽

       发 音: zì cán xíng huì

       近义词: 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自愧不如

       反义词: 妄自尊大、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释 义: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示 例: 她~般只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不敢发一言。(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故事: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 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 几乎哄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词 目: 有志者事竟成

       发 音: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含褒义

       释 义: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 处: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故事: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 步。张班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 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在战斗中,耿 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 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 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 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 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 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 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词 目: 有名无实

       发 音: yǒu míng wú shí

       近义词: 名不副实、名过其实

       反义词: 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出 处: 《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示 例: 多数政治,在将来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现在却是~的。(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故事:

       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 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 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 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 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 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 您表示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词 目: 以身试法

       发 音: yǐ shēn shì fǎ

       近义词: 违法乱纪、作奸犯科

       反义词: 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以身许国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 处: 《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示 例: 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

       故事: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 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 羊群到野外去放牧。 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 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 面的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 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 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 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词 目: 以貌取人

       发 音: yǐ mào qǔ rén

       近义词: 表里如一

       反义词: 量才录用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释 义: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 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示 例: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郭沫若《涂家埠》)

       故事:

       孔子弟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字数有限也就只能列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了,关于“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课堂认真听讲的成语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