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考释词典_汉语成语考释词典pdf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名物的成语 名物的成语是什么
2.成语“蛛丝马迹”中的“马“指哪种动物?
3.四字成语万人空巷解释
4.俺の人生 ぃつも そこそこだっ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里翻译说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平淡无奇的戏剧
名物的成语 名物的成语是什么
名物的成语有:轨物范世,超然物外,薄物细故。
名物的成语有:民熙物阜,暴殄天物,赌物思人。2:结构是、名(上下结构)物(左右结构)。3:注音是、ㄇ一ㄥ_ㄨ_。4:拼音是、míng wù。
名物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事物的名称、特征等。名目与物产。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名誉与物类。有名的物产。犹事物。
二、引证解释
⒈事物的名称、特征等。引《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贾公彦疏:“此禽兽等皆有名号物色,故云‘辨其名物’。”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三代损益不同,制度名物,容有差殊。”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从此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⒉名目与物产。引《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郑玄注:“名物者,十等之名与所生之物。”⒊名誉与物类。引《管子·小称》:“故之身者使之爱恶,名者使之荣辱。此其变名物也,如天如地。”郭沫若等集校引颜昌_曰:“故恭逊敬爱辞让之道之於身也使人爱恶,於名也使己荣辱,此其变化名物之神速也,如天地之不可测度也。”又案:“恭逊敬爱之道,既能化己,又能化人;既可变名,又可变物。‘物’指上文‘禽兽昆虫’言。”⒋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_之_。”清周亮工《<南昌先生四部稿>序》:“_致远者鄙证道为迂,取玄悟者以名物为滞。”⒌有名的物产。引宋梅尧臣《和答韩奉礼饷荔支》:“韩盛人所希,四海馈名物。”⒍犹事物。引《变法通议·幼学》:“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这是一本教育妇女婢仆,使她们能够记账的书,虽然名物的种类不多,图画也很粗劣,然而很活泼,也很象。”
三、国语词典
物的名称及形状。
四、网络解释
名物名物,汉语词汇。拼音:míngwù释义:1、指事物的名称、特征等。2.名目与物产。3.名誉与物类。4.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5.有名的物产。6.犹事物。语出《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关于名物的诗词
《天爵·利名物外奚必用》
关于名物的诗句
凋残名物损朱颜商略昔时名物凋残名物损朱颜
关于名物的单词
namesake
关于名物的词语
博物洽闻空洞无物民熙物阜杯中物暴殄天物池中物柴天改物超然物外薄物细故牵物引类
关于名物的造句
1、散论部分,考释了其他两组名物词,探讨了三组词语的更替。
2、第二章:《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的确定与概貌。
3、就像他们生物学中的同名物一样,计算机复制时就是将自己俯身于宿主上(一个程序或是计算机),然后利用宿主的来复制自己。
4、农作物名物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中名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谈天说地、辨析名物时,把思想教育、生活知识和美的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文学的作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名物的详细信息
成语“蛛丝马迹”中的“马“指哪种动物?
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辞源(1993年) 新华字典 1998年修订本(1999年) 国家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 (1993年) 文字学概要(1993年) 朱德熙文集 (2000年) 国家辞书奖特别奖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 (1999年) 国家辞书奖 大俄汉词典(1995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5年)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19年) 汉语波斯语词典(1999年) 新捷汉词典 (1999年) 古今汉语词典(2001年)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2001年) 新时代汉英词典(2003年) 新华词典 (2001年修订版) (2003年) 中国图书奖 精选英汉汉英词典(1987年)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1990年)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2年) 理论地理学 (1993年) 凉山彝家的巨变(1996年) 挑战风险 (1998年)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 (2000年) 近代汉语探源(2002年) “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共11种 (1996年) 1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 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 凤凰的再生 (2001年) 欧洲文学史(2003年)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2001年) 全国优秀文教类畅销书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2002年) 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2002年) 新华成语词典 (2002年) 汉语成语小词典修订本 (2003年) 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 新华同义词词典 (2003年) 期刊奖 英语世界(19年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英语世界 (1999年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英语世界(2003年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四字成语万人空巷解释
“蛛丝马迹”的“马”是什么马 这个成语博弈圣一直就是认为是蜘蛛丝和马的脚印,我想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想的。直到最近跟一个朋友闲聊,他突然说到这个成语,说这”马“其实不是指咱们常见的 人骑的那个马,而是一种昆虫叫”灶马“(有点象蛐蛐,但比蛐蛐恶心多了,不知道的可以去BAIDU欣赏一下它的靓照)。据说灶马在行走的时候会留下浅浅的 足迹,也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我听了以后将信将疑,所以求教于大家,有知道的讲讲哈~~“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但“马”字该作何解 释,似乎并未形成共识。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均持这一看法。连 《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 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也有人持“蚂蚁说”。他们甚至把“蛛丝马迹” 写成“蛛丝蚂迹”。一个蜘蛛,一个蚂蚁,似乎门当户对。但我们都知道,蚂蚁一般很少会留下痕迹,而且蚂蚁在古代通称为“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严格说来,“蚂”只是个附着语素,单独一个“蚂”字是不成词 的。至于说马是马陆,我倒觉得不太可能,我曾经见过马陆,很长的,跟大蜈蚣差不多大,密密麻麻的都是脚,估计要爬动起来,痕迹并不时很难寻找的。倒是灶马,比较小些,当然啦,它有没有痕迹我不知道,诸位有条件的可以实证一下灶马的学名叫“突灶螽”,属于直翅目蟋螽科。此昆虫 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它爬过的地方通常都会留下一条不太明显的痕迹,即我们说的“马迹”。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由此看来,“灶马”是可以简称为“马”的。 “蜘蛛”和“灶马”体型相近,同为昆虫,两者并举是合适的。“蛛丝马迹”最早出自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 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亦可写作“蛛丝虫迹”“蛛丝鼠迹”。清人夏敬渠《野雯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 无意,其妙如何。”又九十三回:“七绝一诗,拖起婚姻,有蛛丝鼠迹之妙。”此处的“虫迹”正是“马”是灶马的一个佐证。既然灶马是一种昆 虫,那为什么不叫“灶虫”呢?这和“马”的引申意义相关。《说文》:“蝒,马蜩也。”段玉裁注:“凡言马者谓大,马蜩者,蜩之大者也。”又桂馥《札朴》卷九:“马蚁,蚁蛘,皆蚁之大者。”人们称其为“灶马”,可能是它在人们所常见的昆虫里算比较大个的,“状如促织,稍大”。此外,还可能与人们对于丰衣足食 的企盼心理有关。“灶马”相传是灶王爷的坐骑,灶台上经常有灶马的痕迹,说明灶王爷经常光临,自然预示着食无忧。 可见,事物名称往往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蛛丝马迹”的“马”解释为马牛羊的“马”,当然也可说通,但远不如释为灶马合理。
俺の人生 ぃつも そこそこだっ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里翻译说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平淡无奇的戏剧
1. 万人空巷的成语释义
巷:当释为住宅。空巷:街道里巷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2000年版《应用汉语词典》释为:“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339666665使里巷空阔冷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释为:“人们都从家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
《辞海》对“万人空巷”的解释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学者个人意见
万人空巷”的古今义及其规范
有学者认为:“万人空巷”的“巷”,辞书释作“街巷”是错误的,应释为“住宅”。
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义,这一古义不被辞书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既然“万人空巷”意谓万人空宅,而现代传媒往往视“巷”为街巷,那么不妨“鹊巢鸠占”,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寂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而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用法,不再用“万人空巷”而一律改作“万人空宅”。
汪少华认为:成语“万人空巷”使用规范应是——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阒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B类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A类用法,不再用“万人空巷”而一律改作“万人空宅”。其理由为:(一)权威辞典释义的不正确导致并且继续造成标准混乱;(二)语言文字工作者、传媒从业人员普遍不了解“万人空巷”的“巷”为住宅,而一般民众“巷即街巷”的潜意识更是根深蒂固;(三)大众传媒(包括党报、权威报刊)“万人空巷”B类用法不仅无法消除,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四)形容电视吸引力之大以及除夕夜阖家团聚、大街小巷阒其无人,用“万人空巷”非常贴切,生命力强;而“万人空宅”既能恰切表达“万人空巷”本义,又消除了歧义;(五)成语俗化是合理的,可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还能扩大表意作用,丰富语汇;且前人词语分工做法可资借鉴。
2. 万人空巷是什么意思啊万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典故: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
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 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子: 此时路旁看的,几于~,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反例:这部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呆着守着荧屏,路上显得静悄悄的。 (错在望文生义,不明白“空”的意思)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 “万人空巷”的古今义及其规范 汪少华 提要:“万人空巷”的“巷”,辞书释作“街巷”是错误的,应释为“住宅”。
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义,这一古义不被辞书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
既然“万人空巷”意谓万人空宅,而现代传媒往往视“巷”为街巷,那么不妨“鹊巢鸠占”,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寂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而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用法,不再用“万人空巷”而一律改作“万人空宅”。 刘洁修先生(1985)指出:“由于汉语成语的历史性很强,势必在一部分成语中遗留下古字义,如果不能正确阐发,就有可能妨碍对整个成语的理解,甚至导致曲解。
另一方面,整个成语可能同时并存古今义,其间的差别须要分辨清楚,否则也有可能把今义硬套在古义的例证之上。”成语“万人空巷”,恰好属于既有曲解又并存古今义的情况。
对于“万人空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释作“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街道空荡荡的”,《辞海》释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都把“巷”释作“街巷”或“街道”。其实这是误解。
首先,从情理上说,“巷”不应是“街巷”。“万人空巷”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既是倾巢而出,从表达效果上考虑,说家家户户都空了岂不直截了当,说街道上空了岂不迂远间接?“万人”极言其多,街道上人多毕竟不如家家户户人多。例如—— 1、波兰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了我们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们现在还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在波兰各地多次看到的动人场面。尽管下着大雪,人们万人空巷地出来欢迎我们。
他们从四面八方围拢上来,争着向我们献花,同我们握手。(周恩来《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3月6日第2版) 这是“万人空巷”规范用例,但它与上述权威辞典的释义是矛盾与违背的:由于此时“下着大雪”,大街小巷人数必定不多,本来就几近空空荡荡,若再以“街道空荡荡”、“街巷都空了”来形容波兰人民冒着大雪欢迎的动人场面,显然不合适,可见这“巷”不是“街巷”。
“万人空巷”成语的最早例证,一般都引北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五首》之四:“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与苏轼同时代的梅尧臣有《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是时辄预车马来,倾市竞观民业抛。”
稍后南宋陆游《岳池农家》:“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其中“倾市”“空村”亦是形容倾巢而出之盛况,相形之下,“万人空巷(街巷)”何如“万人空宅”?再者,形容“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可以说“填街满巷”、“填街塞巷”、“填塞街巷”、“塞巷”,也可以说“万人空巷”—— 2、贵人之出也,万民并观,填街满巷,争进在前。
(东汉王充《论衡·解除篇》) 3、太学生陈东与书生千余人,是日诣阕上书,明余及师道之无罪,不当罢。军民闻之,不期而集者数千万人,填塞驰道、街巷,呼声震地。
(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 4、驱之市,日中而戮之,观者塞巷压层。(明苏佑《云中事记》) 5、街上人听见,一齐跑进来看,递传出去,弄得看的人填街塞巷。
(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四) 6、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7、田兴恕美秀而文,一时有玉人之目……年十八即握兵符,所至之处,万人空巷,环绕而视之。
(晚清李伯元《南亭笔记》) 如果“空”的是此“巷”,“填”“塞”“满”的亦是此“巷”,岂非咄咄怪事?同是形容万人争睹,将第7例“万人空巷”与第2例“万民并观,填街满巷”互易,各不违原意,“万人空巷”未必不同于“万民填街满巷”,可见此“巷”必非彼“巷”,不可混为一谈。 其次,从语源上看,“巷”当释为住宅。
“万人空巷”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
郑玄笺:“叔往田,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孔颖达疏:“言叔之往田猎也,里巷之内全似无复居人。”
说“巷无居人”,则巷为人所居处可知。尽管孔颖达释“巷”为“里内之途道”,但此处以“里巷”对应“巷”,不无启发。
《南史·羊欣传》:“屏居里巷十余年。”《后汉书·延笃传。
そこそこ直译的话是;马马虎虎,过得去 的意思
可以译成我的人生一直是差强人意
义译成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平淡无奇的戏剧不能算错。
检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出版的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138至139页,于“差强人意”条云:“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下引《东观汉记》及《后汉书》的《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我在若干年前即屡引这一成语的最早出处(即上引文),但并未引起注意。为了进一步使读者彻底领会此一成语的确切涵义,现续引刘书下面一段文字:“后世多用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大致,比较。”刘书于此条解释后更引朱熹《朱文公文集》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以说明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为节省篇幅,不详引。
今天关于“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