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季的父亲是马三立吗

2.简单的单口相声

3.推荐点经典相声段子

4.给个好的单人单口相声

5.侯宝林和马三立等的相声电视七八年前曲苑杂谈经常播出的 不知道现在那里有的看

6.经典相声段子

7.相声圈里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奇葩事?

马三立相声打油诗_马三立相声打油诗台词

赵振铎 赵世忠专辑

《白字知县》赵世忠

《十八愁绕口令》赵振铎

《八扇屏》赵振铎 赵世忠

《大保镖》赵振铎 赵世忠

《汾河湾》赵振铎 赵世忠

《黄鹤楼》赵振铎 赵世忠

《论捧逗》赵振铎 赵世忠

《绕口令》赵振铎 赵世忠

《外国语》赵振铎 赵世忠

《学四省》赵振铎 赵世忠

《学四省》赵振铎 赵世忠

《扒马褂》赵振铎 赵世忠 李金斗

《朱夫子》王世臣 赵世忠

《草木皆兵》赵振铎 赵世忠

《吃元宵》赵振铎 赵世忠

《打灯谜》赵振铎 赵世忠

《对春联》赵振铎 赵世忠

《方言误》赵振铎 赵世忠

《洪洋洞》赵振铎 赵世忠

《讲礼节》赵振铎 赵世忠

《口吐莲花》赵振铎 赵世忠

张寿臣专辑

《贼说话》

《调侃儿》

《三近视》

《三性人》

《巫婆儿》

《吃螃蟹》

《读祭文》

《巧嘴媒婆》

《天王庙》

《偷斧子》

《小孩念书》

《小神仙》

《小淘气》

《行话》

《贼说话》完整版

《怯剃头》张寿臣 李寿增

《地理图》张寿臣 陶湘儒

《开粥厂》张寿臣 陶湘儒

《寿比南山》张寿臣 陶湘儒

常门专辑

《大上寿》常宝堃 常连安

《报菜名》常宝霖 常宝堃 常连安

《黄鹤楼》常贵田 常宝华

《骗剃头挑》常连安

《黄半仙》常连安

《山东斗法》常连安

《山中奇兽》常连安

《新旧婚姻》常连安

《等门》常连安

《空城计》常连安

《卖布头》常宝霆 白全福

《卖估衣》常宝堃 常连安

《数来宝》1常宝堃 赵佩茹

《数来宝》2常宝堃 赵佩茹

《送人上火车》常连安

《文昭关》常连安

《追车》常连安

反串小戏《三不愿意》常贵田 常宝华主演

《隐身草》常宝庆

陈涌泉专辑

《君臣斗》1

《君臣斗》2

《君臣斗》

《生意经》

《无鬼论》

高英培 范振钰专辑

《好好好》高英培 李金斗 阎月明 唐爱国 孟凡贵

《人鸟之间》高英培 孟凡贵

《扯皮》高英培 范振钰

《教训》高英培 范振钰

《欢迎批评》高英培 范振钰

《钓鱼》高英培 范振钰

《不正之风》高英培 范振钰

郭全宝专辑

《吃饺子》

《底漏》

《糊涂知县》

《借火》

《客气话》

《抡弦子》

《美人赞》

《宁波话》郝爱民 郭全宝

《卖估衣》郭全宝 郭启儒

双簧《照花台》郭全宝 罗荣寿

郭荣起专辑

《扒马褂》郭荣起 马志存 常宝霆

《猜谜语》郭荣起 张振岐

《打牌论》郭荣起 马志存

《打牌论》郭荣起 张振岐

《打牌论》郭荣起 朱相臣

《结婚倒儿》郭荣起 张振岐

《拉洋片》郭荣起 马志存

《卖布头(片段)》郭荣起 马志存

《怯拉车》郭荣起

《绕口令》郭荣起 张振岐

《绕口令》郭荣起 马志存

《扒马褂》郭荣起 马志存 常宝霆

《打牌论》郭荣起 马志存

《大烟斗》郭荣起

《当行论》郭荣起 朱相臣

《杠刀子》郭荣起

《拉洋片》郭荣起 马志存

《买卖论》郭荣起 朱相臣

《怯拉车》郭荣起 马志存

《学坠子》郭荣起 朱相臣

《夜行记》郭荣起 朱相臣

《八大改行》郭荣起 李寿增

相声剧《算卦买药》片段 郭荣起 李伯祥 杜国芝 郑天庸

《蛤蟆鼓》郭荣起 张振岐

《看人》郭荣起

《看山虎》郭荣起

《学梆子》郭荣起 李寿增

《学大鼓》郭荣起 马志存

侯宝林专辑

相声**《游园惊梦》

《猜谜语》侯宝林 郭全宝

《猜谜语》侯宝林 姜宝林

反串戏《萧何月下追韩信》片段

《北京话》侯宝林 郭启儒

《串调》侯宝林 郭启儒

《打百分》侯宝林 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 郭启儒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 郭启儒

《规矩套子》侯宝林 郭启儒

《婚姻与迷信》侯宝林 郭启儒

《空城计》侯宝林 郭启儒

《离婚前奏曲》侯宝林 郭启儒

《卖布头》侯宝林 郭启儒

《妙手成患》侯宝林 郭启儒

《戏迷》侯宝林 郭启儒

《三棒鼓》侯宝林 郭启儒

《抬杠》侯宝林 郭启儒

《戏剧与方言》侯宝林 郭启儒

《橡皮膏》侯宝林 郭启儒

《阳平关》(12分钟)侯宝林 郭启儒

《夜行记》侯宝林 郭启儒

《不宜动土》侯宝林 郭全宝

《卖包子》侯宝林 郭全宝

《武松打虎》侯宝林 郭全宝

《学大鼓》侯宝林 郭全宝

《阴阳五行》侯宝林 郭全宝

《阴阳五行》侯宝林 郭启儒

《讲帝号》侯宝林 刘宝瑞

《卖马》侯宝林 刘宝瑞 高凤山

《英台吊孝》侯宝林 常宝华

《窗口》侯宝林 郭全宝

《阳平关》(19分钟)侯宝林 郭全宝

《改行》侯宝林 胡仲仁

《南方捷报》侯宝林 刘宝瑞

《醉酒》侯宝林 郭启儒

《捉放曹》侯宝林 郭全宝

《贼说话》侯宝林

《一贯道》侯宝林 郭启儒

《夜行记》

《学越剧》侯宝林 郭全宝

《相面》侯宝林 郭启儒

《戏剧杂谈》侯宝林 郭启儒

《文昭关》侯宝林

《跳舞迷》侯宝林 郭启儒

《批三国》侯宝林 郭启儒

《卖包子》侯宝林 郭全宝

《改行》侯宝林 郭全宝

《买佛龛》侯宝林 郭启儒

《降神会》侯宝林 马季

《砍》侯宝林 郭启儒

《醉酒》侯宝林 郭全宝

《戏剧与方言》侯宝林 郭全宝

《曹操打严嵩》张杰尧 侯宝林

《方言》张杰尧 侯宝林

《河南戏》张杰尧 侯宝林

老先生专辑

《讲四书》阎笑儒 尹寿山

《武坠子》阎笑儒 尹寿山

《卖布头》阎笑儒 尹寿山

《字意》阎笑儒 尹寿山

《福寿全》赵佩茹 李寿增

《所答非所问》赵佩茹 李寿增

《坐汽车》徐德奎 李寿增

《韩信击缸》汤金澄

《杨林标》汤金澄

口技 汤金澄 田瘸子

《戏迷传》吉平三

《八大改行》孙宝才 王闻禄

《社会主义好》小立本(李锦田)杨海荃

《批估衣》王本林 杨少奎

《蛤蟆鼓》李伯祥 孙少臣

《扒马褂》李伯祥 李立三 李金斗

《造厨》高德明 甫保仁

《揭瓦》高德明 甫保仁

《扒马褂》高德明 王长友 王世臣

《老老年》高德明 王长友

《赌论》高德明 甫保仁

《粥挑子》陈子贞 广阔泉

《牛头轿》陈子贞 广阔泉

《唼封钱粮》李德钖 张德泉

《“万人迷”相声音频1~4》

《糊涂知县》佟大方

《文章会》佟大方 谭伯如

《转文》佟大方 谭伯如

李伯祥 杜国芝专辑

《报菜名》

《财迷回家》

《看话剧》

《夸讲究》

《俏皮话》

《怯》

《走向世界》

《百吹图》

《帮倒忙》

《变戏法》

《大戏魔》

《反正话》

《规矩论》

《家庭联欢》

《卖估衣》

《希瓦廖沙》

《蛤蟆鼓》

《两面人》

《舞台上下》

《醋点灯》

《百科全书》

《灯谜》

《家庭纠纷》

《交地租》

《看红岩》

《聊天》

《谦虚论》

《让座》

《学外语》

刘宝瑞、殷文硕专辑

《珍珠翡翠白玉汤》

《风雨归舟》

《行家》

《兵发云南》

《学徒》

《学乖》

《连升》

《日遭三险》

《打油诗》

《狗噘嘴》

《翻跟头》

《扎针》

《书迷打砂锅》

《官场斗》现场版

《官场斗》静场版

《文庙》

《测字》

《天王庙》

《黄半仙》

《解学士》

《斗法》

《化蜡钎》

《要账》

《大闹县衙门》

《知县见巡抚》

《定场诗》

《追车》

《非洲独立进行曲》刘宝瑞 侯宝林

《当行论》郭全宝 刘宝瑞

《高人一头的人》郭全宝 刘宝瑞

《所答非所问》郭全宝 刘宝瑞

《打灯谜》郭全宝 刘宝瑞

《好啊好》郭全宝 刘宝瑞

《讲帝号》侯宝林 刘宝瑞

《酒诗》张杰尧 刘宝瑞

《蛤蟆鼓》刘宝瑞 郭启儒

《八扇屏》刘宝瑞 郭全宝

《投其所好》刘宝瑞 郭全宝

《歪批三国》刘宝瑞 郭全宝

《卖马》刘宝瑞 侯宝林 高凤山

《开场小唱》刘宝瑞 侯宝林 郭启儒 郭全宝

《柳堡的故事》唐杰忠 刘宝瑞

《找对象》郭全宝 刘宝瑞

《做大褂》郭全宝 刘宝瑞

《君臣斗》(《官场斗》)29回 殷文硕

《家务事》殷文硕

《善意恶语》殷文硕

《私访》殷文硕

《芜湖关帝庙》殷文硕

马三立、马志明、马敬伯专辑

《大溪皇庄》数板

《八十一层楼》

《吃饺子》

《打油诗》

《开会迷》马三立 张庆森

《开粥厂》马三立 王凤山

《开粥厂》马三立 杨少华

《夸住宅》(暗八扇)马三立 王凤山

《练气功》

《考学》

《十点钟开始》马三立 王凤山

《十点钟开始》(19年)马三立 王凤山

《艺术的魅力》马三立 王凤山

《相面》马三立 王凤山

《扒马褂》马三立 郭荣起 赵佩茹

《吃元宵》马三立 王凤山

《黄鹤楼》马三立 王凤山

《开粥厂》马三立 王凤山

《开粥厂》马三立 张庆森

《夸住宅》(暗八扇)马三立 王凤山

《夸住宅》马三立 王凤山

《卖挂票》马三立 王凤山

《起名字的艺术》(“天合玉”底)马三立 王凤山

《起名字的艺术》(“狗不理”底)马三立 王凤山

《十点钟开始》马三立 王凤山

《十点钟开始》马三立 张庆森

《迎春曲》马三立 王凤山

《错中错》马三立 张庆森

《钓鱼》马三立 张庆森

《天王庙》马三立 张庆森

《文章会》马三立 张庆森

《学外语》马三立 张庆森

《对对子》马三立 赵佩茹

《卖五器》马三立 赵佩茹

《拴娃娃》马三立 赵佩茹

《血缘关系》

《吃奶》

《皮猴》(早期版)

《皮猴》(晚期版)

《试表》

《八扇屏·莽撞人》

《吹牛》马志明 黄族民

《纠纷》马志明 谢天顺

《论拳》马志明 黄族民

《夸住宅》马志明 黄族民

《拴娃娃》马志明 黄族民

《数来宝》马志明 黄族民

《报菜名》马志明 黄族民

《烧骨记》马志明 黄族民

《夜来声》马志明 黄族民

《论拳》马志明 黄族民

《红事会》马志明 黄族民

《白事会》马志明 黄族民

《开粥厂》马志明 黄族民

《卖挂票》马志明 黄族民

《茅房话》马志明 黄族民

《学大鼓》马志明 黄族民

《打灯谜》马志明 黄族民

《听曲艺》马志明 黄族民

《五味俱全》马志明 黄族民

《默默涮涮》马志明 黄族民

《太平歌词》马志明 黄族民

《报菜名》(2007.11.24)马志明 黄族民

《返场》(2007.11.24)马志明 黄族民

《纠纷》马志明 谢天顺

《报菜名》马志明 谢天顺

《卖五器》马志明 谢天顺

《文章会》马志明 谢天顺

《学京韵》马志明 谢天顺

*《照猫训虎》马六甲 张新玉

《夸住宅》马敬伯 班德贵

《大保镖》马敬伯 班德贵

《白事会》马敬伯 黄族民

《讲四书》马敬伯 黄族民

*快板《百山图》马志明

*快板《百鸟朝凤》马志明

*快板《哭祖庙》马志明

*京韵《黛玉焚稿》马志明

*京韵《黛玉焚稿》马志明

*京韵《探晴雯》(片段)马志明

*京韵《愚公移山》(片段)马志明

*京韵《哭黛玉》(片段)马志明

*京韵《黛玉焚稿 探晴雯 愚公移山 太虚幻境》(片段)马志明

天津相声大会一集——田立禾、魏文亮、苏文茂

《酒令》苏文茂 于世猷 催金泉

《批三国》1苏文茂 马志存

《批三国》2苏文茂 马志存

《批三国》苏文茂 朱相臣

《文章会》苏文茂 马志存

《汾河湾》苏文茂 王佩元

《论捧逗》苏文茂 王佩元

《戏剧与科学》苏文茂 朱相臣

《三怪婿》田立禾 范振钰

《山东话》田立禾 范振钰

《托妻献子》田立禾 范振钰

《刘备摔孩子》田立禾 王文钰

《卖棺材》田立禾 王文钰

《卖五器》田立禾 王文钰

《敬财神》田立禾 王文钰 田沛

《托妻献子》田立禾 王文钰

《乡下话》田立禾 王文钰

《评关羽》田立禾 尹笑声

《姚家井》田立禾

《新酒令》魏文亮 王佩元 李伯祥

《学唱海棠红》师胜杰 魏文亮

《汾河湾》魏文亮 魏文华

《黄鹤楼》魏文亮 魏文华

《闹公堂》魏文亮 马志存

《闹公堂》魏文亮 张永久

《闹公堂》魏文亮 孟祥光

《武坠子》魏文亮 张永久

《反七口》魏文亮 张永久

天津相声大会二集——尹笑声、黄铁良、何德利、佟守本

《八大吉祥》黄铁良 尹笑声

《醋点灯》黄铁良 何德利

《太平歌词》黄铁良 何德利

《偷斧子》尹笑声 邓继增

《武训徒》何德利 杨威 尹笑声

《羊上树》黄铁良 何德利

《残人学艺》尹笑声 邓继增

《白事会》黄铁良 何德利

《打砂锅》黄铁良 何德利

《算人口》黄铁良 尹笑声 佟守本

《托妻献子》黄铁良 尹笑声

《捉放曹》佟守本 邓继增

《点头数》佟守本 汪恩禄

《万人迷》佟守本 范振钰

《数来宝》佟守本 刘磊

《生肖趣谈》佟守本 汪恩禄

天津相声大会三集——佟有为、马树春、赵津生

《各得其所》赵津生

《我要当主持》赵津生 李宝忠 陈树桐

《反七口》赵津生 尹笑声

相声 赵津生 何德利

《白事会》赵津生 刘影

《发财梦》佟有为 马树春

《文章会》佟有为 马树春

《树没叶》佟有为 马树春

《金龟铁甲》佟有为 马树春

《白吃猴》佟有为 马树春

于宝林 冯宝华专辑

《白吃猴》

《大上寿》

《黄鹤楼》

《哭四出》

《铃铛谱》

《卖布头》

《师傅经》

《乌龙院》

《五行诗》

《铡美案》

刘文亨 王文钰专辑

《打金枝》

《请剧团》

《王金龙与祝英台》

《献地图》

《学京剧》

《学唱宝贝》刘文亨 班德贵

《请剧团》

《学唱段》

《马寿出世》王文钰

德云社专辑

《发四喜莲花落》

《劝善歌》

《11月5日天津相声专场》

《八大吉祥》何云伟 李菁

《超级斗法抗日专场》

《打灯谜》曹云金 徐德亮 何云伟 李菁

《发四喜带百忍图》

《邵康节测字》王文林

《棺材铺》何云伟 李菁

《金刚腿》何云伟 李菁 曹云金

《开场小唱》

《数来宝》何云伟 李菁

《太平年》

《托妻献子》徐德亮 何云伟 李菁

罗荣寿 高凤山专辑

《文章会》王长友 罗荣寿

《白事会》罗荣寿 李桂山

《黄鹤楼》罗荣寿 高凤山

《卖布头》罗荣寿 高凤山

《学戏》罗荣寿 高凤山

《捉放曹》罗荣寿 高凤山

《洪洋洞》罗荣寿 李桂山

《黄鹤楼》罗荣寿 李桂山

《卖挂票》罗荣寿 李桂山

《卖棺材》罗荣寿 李桂山

《渭水河》罗荣寿 李桂山

《捉放曹》罗荣寿 李桂山

《资本家与洋车夫》罗荣寿 李桂山

《坐享其成》罗荣寿 李桂山

马季的父亲是马三立吗

文本:

马:这个,现在提倡呀讲礼貌。

唐:讲礼貌反应了一个人修养,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明。

马:对人呢要用尊称。

唐:嗯。

马:说话呢要讲文明。

唐:这样才和咱们这个文明国家相称。

马:比如说我见着您了。

唐:你见着我了。

马:我得跟您这么说话。

唐:怎么说呀?

马:哎,同志劳驾,我跟您打听点事。

唐:你瞧这多客气呀。有什么事,你就事吧。

马:我跟您问一个人。

唐:你要问谁呀?

马:我问的这个同志呀。

唐:嗯。

马:长的是高大魁梧、浓眉大眼。

唐:哦。

马:听说他是一位相声演员。

唐:哦,你说的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呀?

马:他叫唐杰忠同志。在您这单位吗?

唐:哦,在在在。

马:啊!

唐:在在在。

马:您给我请出来,我跟他见见面。谢谢您呀。

唐:别谢了,我就是。

马:哎呦,您就是唐杰忠同志。

唐:哎。

马:哎呦,太抱歉了。

唐:嗯?

马:这么半天没看出来你。对不起呀!

唐:这有什么呀。

马:你听这话你心里?

唐:我听着舒服呀。这多谦虚多客气呀。

马:你看看,抱歉、对不起、谢谢、您、请。

唐:客气话。

马:这不是客气话。

唐:嗯?

马:这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

唐:哦。

马:自己的谦虚、自己的讲礼貌。

唐:是呀。

马:哎,都得这样说话。

唐:哦哦。

马:你要换一种方法,没有这些客气话。你听这你心里不是滋味。

唐:那怎么说呢?

马:就这么说呀。

唐:嗯。

马:嘿!我说。

唐:这叫什么称呼呀。

马:我跟你打听个人。

唐:你要问谁呀?

马:这个人呀。

唐:嗯。

马:长的比武大郎高一点,脑袋跟茶盘子是的,听说是个说相声的。叫什么名字,大伙叫唐稀松呀。

唐:嗨,你干吗叫外号呀。

马:啊?

唐:我就是,有什么事吗?

马:你就是!

唐:嗯。

马:别逗了。

唐:什么叫,别逗呀。我就是唐杰忠,有什么事吗?

马:有事呀,没事能找你来吗?

唐:有事你就说吧。

马:说呀,别说了,两头都不乐意。说什么呀?

唐:你干吗来了?

马:我说你,别瞪眼,别瞪眼。一瞪眼比骺还难看。

唐:喝!

马:你看,这模样干吗呀,别,不至于这样。别介,行不行,干吗呀这样。你看看,回头你一生气你回头得病,一病回头哏屁着凉了,麻烦了吧,你不愿意告诉我,我找别人打听,别介,傻老爷们.

(相声)

讲礼貌

甲:人与人之间应该讲礼貌。

乙:讲礼貌非常重要。

甲:礼貌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感情的“粘结剂”,是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是伸向在困境中人的一只“温暖的手”。

乙:看来还真得讲礼貌。

甲:比如大家清晨第一次见面,一般都要打个招呼:“早上好”!别小看这句:“早上好”,它让人感到心理热乎乎的。

乙:的确如此。

甲:其实相互之间打不打招呼无所谓,谁也不该谁的、不欠谁的。可是,如果没有这句:“早上好”!你会觉得很别扭,不舒服,信吗?

乙:有那么玄乎吗?

甲:不信咱俩当着这么多观众的面,试一试,看你有什么反映,现在开始。

乙:怎么个试法?

甲:很简单,就当你我是早晨第一次见面,你从那边过来,我从这边过来,本来是老熟人,可是,见面后你看看你,我瞅瞅你,谁都不说话。

乙:这太简单了。

甲:来,开始。

(动作:二人相对而行,相互大量对方)

甲:怎么样?有何感受?

乙:你还别说,还真别扭。

甲:心里好受不好受?

乙:当然不好受。你好受啊?

甲:你知道我当时看到你那样有什么感觉?

乙:你的感觉我怎么知道!

甲:就觉得你这个人有病,病得还不轻。

乙:你才有病哪,说啥不好,说有病,真是的。

甲:其实,这礼貌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跟对方打打招呼的问题,它还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乙:有那么严重吗?

甲:当然。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应该尊重他人。

乙:也是,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甲:一个人光有礼貌还远远不够,还得懂得最起码的礼仪。对人有礼貌很重要,但不懂的礼仪照样不行。

乙:这还得有礼仪?

甲: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由金正坤教授讲授的《社交礼仪》就很好,不知道您看过没有?如果没有看过,建议您看看,很有益处。

乙:还真得多学点礼仪。

甲:这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不同的民族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乙:看来这礼仪还有这么大学问。

甲:可不是吗,就拿咱们国家来说,那可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差别又很大,所以礼仪也不尽相同,要说世界之大,那么礼仪就更是千差万别了,咱民间也有一句话:十里不同俗。

乙:听您这么一说,还真长学问,您能否给露两手?

甲:听您这么一夸,俺心里挺舒服的,干吗露两手,干脆今天给您,同时当着大家的面露三到四手,您看怎么样?

乙:说他胖还真喘上了,好吧,您就露四到五手吧。

甲:没问题。首先咱从见面打招呼开始,您看这档次行吗?

乙:行,从哪儿开始都成。

甲:不过有时候您得配合一下。

乙:没问题,什么三下四下的,就是五下六下都行,您请好吧您。

甲:有这么好的配角,我得好好的表现一番。

乙:谁是你的配角,臭美吧你。

甲:别罗索了,现在开始。就说这见面的礼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性别都不一样。

乙: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是怎样的?

甲:你问的是古代还是现代?

乙:就问古代吧。

甲:你问的是男人间打招呼还是女人间打招呼?

乙:先问男人间的招呼怎么打。

甲:这很简单,如果两人是朋友或者是平辈之间,就是两人相互抱拳,然后寒暄。如果是辈分不同,下辈要给长辈抱拳作揖,然后寒暄。如果是给父母或者更年长的长辈打招呼,有时还有行跪叩之礼。要是给皇帝那就更讲究了,要行君臣大礼。你会吗?

乙:多少从电视、**上看到过,也多少懂得一点,不好意思。

甲:你也会行“君臣之礼”?那你就给我行个君臣之礼,让大伙评判一下,给你打打分,看你合不合格?

乙:你玩去吧你。

甲:行不行礼没关系的,别气着身子。俺是‘斗你玩’。

乙:那要是女人之间行见面礼,该怎么个行法?

甲:这也很简单,就是相互道个“万福”。就这样(做动作)。

乙:这是古代的,那么近代、现代的你也给学学。

甲: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会说话,什么叫“学学”,确切的说得是“教教”。

乙:教教?你教谁啊?

甲:你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知者为师”。你怎么都给忘了。

乙:好吧,就算你为师,既然这样,今天我得好好的请教一番(自言自语)。

甲:问吧,徒弟,当老师的哪儿有留一手的,都是毫无保留,无私奉献。

乙:老师,近代人和现代人见面怎样打招呼?

甲:你这学生怎么这么笨,你连最起码的见面打招呼都不会,真是没有礼貌。

乙:老师,您的礼貌多,给教教。

甲:好吧,近代的礼仪也做了改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礼仪也不断的变化。作揖改成了握手。特别是女同志,见面问好不再道“万福”,年轻人见了长辈不用再下跪磕头,你想想,现在人们都讲究卫生,像你穿的挺干净、阔气的,要是见了师父我往地上一爬,给磕个响头,一是我过意不去,二是也不卫生,你说是不?

乙:谁给你磕头下跪了。

甲:不光是这礼仪有了变化,就连这寒暄的语言都有变化,特别是在近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也都讲究文明礼貌了,这礼仪也都成了现代人必修的一门“功课”,出门在外和别人打交道多,应酬多,这礼仪也学了不少。

乙:还真是这么回事。

甲:这寒暄的语言也是变化很大。

乙:六七十年代见面都说什么?

甲:那时候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一般人们见面都是先问句“你吃饭了吗”?简称“你吃了吗?”

乙:干吗问这个,问点别的不行吗?

甲:大家都这样,那时吃饭是第一问题,都把能吃上饭作为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有的地方就更有趣了,不论一年四季,大伙到吃饭的时候都在门外,男女老少都端着碗在外面,先不管碗里承的是啥“好东西”,好让别人看到,至少说明我家今天有饭吃,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一种炫耀。

乙:多不卫生啊!那该怎样回答。

甲:一般都回答“吃了”,不管肚子饿不饿,饭吃没吃,先回答了再说。然后反问一句“你吃了吗?”,要是回答“没有”,很可能说明你们家没有米下锅,说不定连个媳妇都娶不到。

乙:看来,这见面的寒暄语还有时代的烙印。

甲:就这句“你吃了吗”?还没少出了笑话。

乙:是吗,讲个听听。

甲:有一次,我刚从厕所出来,正好过来一个同事,他也是上厕所,他第一就问“你吃了吗”?

乙:你怎么回答?

甲:我当然回答“吃了”,于是我就问他一句“你吃了吗?”

乙:他怎么回答?

甲:“还没有,一会吃”。

乙:多尴尬,就没有别的话题。

甲:那时候就这样,上了年岁的同志可能还记得。

乙:老师,外国人见面都是行什么礼?请指教。

甲:要说国外吗,那外国也太多了,今天就不给你一一讲述了,就拣几个比较典型的,像欧洲、非洲什么的简单的向你传授传授,这学费吗,今天你就不用交了,算是免费的,不过下不为例。

乙:想得美,有钱谁向你讨教。

甲:比如欧洲,男士们见面一般是相互拥抱或者是握手。

乙:他们见面也问“你吃了吗?”这句话吗?

甲:人家不这样问,一般都是用HI或Hello打招呼,见面一般都是谈论天气。要是见到老人中国人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一般好问“您老人家今年高寿了?”

乙:就是问年龄。

甲:咱中国的老人会很高兴的告诉你他(她)的年龄。但是在国外这样是不礼貌的,特别是对年纪比较大的女同志,这是不礼貌的,她会很生气。像什么:你在哪儿发财啊?工资多少啊?都不能问。

乙:那么该怎么问?

甲:你夸她,她会很高兴。

乙:怎么夸?比如我见到一位老态龙钟的女同志。

甲:外国人一般不称“同志”,一般称女士。

乙:我这样说惯了。

甲:你这样说:“您看上去真年轻,您真漂亮”。她会说“谢谢!”

乙:这样说在咱中国也肯定能行。

甲:你错了,比如你在路上见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同志,你想和她搭话,说:“你真漂亮”。

乙:她会很高兴。

甲:她会说你“流氓”。

乙:怎么骂人啊。

甲:说你流氓是看得起你,这女同志要是一上火,把你扭到派出所,你吃不了就得兜着走,要是遇到她的男朋友或者老公,你就更倒霉了。

乙:看来,这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差别还真大。

甲:那当然了,咱们见面,多数都是面带微笑,热情打招呼,不过到非洲有个部落,第一次见面,欢迎你,向你打招呼先哭。

乙:这别不别扭。

甲:你为了对主人的欢迎表示高兴,你也得哭两句。如果你哭不出来,说明你没有真心。

乙:这风俗差别这么大。

甲:可不是吗。多数朋友或同事见面都是握手或拥抱,你到法国,法国你知道吗?

乙:法国谁不知道。

甲:到法国你要是见到你朋友的太太或**,你知道行什么礼吗?

乙:那还用说吗,当然是拥抱,谁不想拥抱啊,你说是不是啊,同志们。

甲:错了。你得行吻手礼。

乙:吻手礼?就是用我的鼻子去闻闻太太或者**的手?

甲:不对,就是用你的嘴,亲自吻―――,吻就是亲的意思,就是用你的嘴亲一下对方的手,以表示尊重对方。

乙:这,我可不干。用我的嘴吻她的手,她要是刚化完妆倒是还勉强可以,她要是刚从厕所出来我怎么办?

甲:算你倒霉。

乙:那我可就惨了。

甲:你这人怎么这么小气,连女人的手都不敢吻,真不像男子汉。

乙:你像男子汉,你吻过?

甲:我吻过是不可能的。

乙:就是嘛,叫你,你也不干。知道的是行“吻手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刷流氓。

甲:这还算文明的,有的礼仪你根本就接受不了,不过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毕竟入乡随俗吗。

乙:看来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得先学习人家的习俗,不然,会闹出笑话。

甲:咱还是说国外,非洲有的地方,见面礼很特别。

乙:怎么个特别法?

甲:见到客人们来了,不是先上茶,而是先往客人身上抹泥巴。看你穿得西服洋装,等你一到,不一会,再看你,就认不出来了,整个一“雕塑”。如果这样(做动作)像个“思想者”。

乙:这是欢迎吗,整个就是欺负客人。

甲:你说错了,人家这可是最隆重的礼节,你得接受,据说当地有一种病,这泥巴会防止客人得上这种病。

乙:要这么说,还真得多往身上抹点泥巴,能治病嘛。

甲:咱这说的是国外,就咱国家也是差别很大。就是同一个地区的差别也很大。

乙:有这么严重吗?

甲:好吧,我现在考考你。

乙:你问啊,随便。

甲:出师了?

乙:你这是说的啥话,怎么叫“出师”?

甲:我问你,咱们汉族人最喜欢什么颜色?

乙:当然是大红大绿啊,它象征着吉庆祥和。

甲:如果有人给你一条雪白雪白的白布,让你挂再脖子上,你干还是不干?请回答。

乙:不干。绝对不干。

甲:干,绝对得干。

乙:不干,坚决不干。

甲:看来你还是孤陋寡闻,还得好好学习。我告诉你,这不叫“白布”,这叫“哈达”,是一位藏族的姑娘为了表达你们之间的友谊还有那个送给你的,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那个,白色其实就象征着纯洁和友谊。

乙:看来我得考虑考虑。

甲:这是藏族同胞的礼仪,而且是最高的礼仪。

乙:看来,还真的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而伤了兄弟民族同胞之间的感情,得接受。

甲:就说同一地区的风俗和礼节也大不一样,我就吃过这方面的亏。

乙:你这么聪明的人还吃过亏?

甲:这你就不懂了,再聪明的猎人也有失手的时候。

乙:请问阁下,是在啥时候失手的?

甲:说起来怕在座的各位笑话,这失手的不是别人,正是陛下我和我的媳妇。

乙:怎么你和你媳妇之间还有礼节,看来怕媳妇不光我。你都是给嫂夫人行什么大礼?

甲:去,我给她行礼?此话诧异。你怎么不会说话啊,你。

乙:你不是说在夫人面前失礼了吗?

甲:我也是过来人了,说出来也不怕你们笑话了。我的媳妇和我都是同一个地区的,不过不是恋爱的,是那种媒妁之言。就是因为风俗不同,我差点和她离婚。

乙:有那么严重吗?

甲:何止是离婚,我甚至想和她大―――――。

乙:啥事啊?怎么没有听您说过。

甲:今天,我也豁出去了,反正这事情也不怪我,我就给大家讲讲听听,让大家评评理,是怪我,还是怪我媳妇。事情是这样的,到我们那儿有个风俗,刚过媒的媳妇到春节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二,要和新丈夫回娘家。

乙:废话,这丈夫还有新旧。

甲:对丈夫来说,也是第一次到岳父家去,也叫给岳父、岳母拜年。

乙:这有啥奇怪的,我们那儿也是。

甲:我为了这一天,我是盼啊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可是没想到,就是这一天,我差点和我的可爱的妻子离婚。(说话时,语气沉重,最好带点哭腔)

乙:有啥事情,快说啊。

甲:到了正月初二的这天。我和我的娘子,早早的准备好礼物,我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最好带点动作),甭提有多高兴了。我清楚的记得那天,刚刚下过雪,地上到处都是刚刚融化的雪水,我们那儿有个习惯,到这天人们都要到街上看“新女婿”,我自己觉得长得不错,心想,看就看吗,反正我长得虽说没有刘德华那么帅,但是,我还没有长得像潘长江那么丑。既然到了这个份上也没法不让人家看。

乙:到底怎么啦?

甲:等我在众目睽睽下走过时,听到不少的赞美声,都说我长得帅,还有不少大姑娘在夸我(做出害羞的动作)。

乙:别做美梦了。

甲:突然,从路边窜出几个大汉,我一看高兴了,是我的小舅子和他的几个堂兄弟,我以为是来迎我的,可是还每等我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把我打到在地,你说刚下完雪,地上到处都是泥水,你们也该找块没有泥水的地儿。等我反应过来,只听的满街上都是笑声。再看我满身都是泥,我那个气呀,就甭提了。

乙:这是为什么?他们不喜欢你?

甲:这是当地的习俗,就是新女婿第一次走丈母娘家,小舅子和姐夫必须用摔跤来欢迎,我媳妇也没告诉我,好让我有个思想准备啊,早知到就不穿好衣服,弄个破烂穿穿。

乙:你赶紧走啊,

甲:你说得好听,我走得动吗,小舅子让我走吗,没有走几步,又被他们放到了,等我走到我岳父家,简直就是泥巴人一样。

乙:这是什么礼节?

甲:就为这,我非得和我媳妇离婚,后来才知道,这是对新人的最好的礼节。

乙:那你生什么气啊?你看人家对你多热情啊!

甲:我媳妇该早告诉我一声,你说是吗。我好有个思想准备啊。

乙:看来这礼节还有这么多讲究。要是没有思想准备还给吓不轻。

甲:可不是吗。到过云南的朋友都知道,云南有一习俗,“泼水节”。要是一姑娘看好一位小伙,为了表达友谊和爱情,就往身上泼水,这可能是与云南的气候有关,因为那儿热,不用担心客人会感冒。

乙:这个礼节好,特别是对那些不好洗澡的人来说。

甲:好不好那是人家少数民族的礼节,风俗习惯嘛。不过这礼节要是用到哈尔滨,恐怕就不行,特别是冬天。

乙:那不照样吗。

甲:照样?

乙:那当然,人家的习惯吗。

甲:如你,在哈尔滨,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犀利的北风刮个不停,你西装革履的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

乙:慢,我怎么越听我越像来自北方的一只狼。

甲:狼不狼的咱先不管,突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出现在你的面前。

乙:看来我要交桃花运了。

甲:姑娘被你在迷人的小伙子给迷住了。姑娘为了表达一下那个,从家里弄来一桶凉水。

乙:废话,用开水那是退鸡。

甲:往你头上这么一浇。

乙:感觉好舒服奥。

甲:再看你。

乙:两眼直直的盯着姑娘。

甲:现在你已经不像你了。

乙:像什么?

甲:整个一根冰棍。

简单的单口相声

不是。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天津宝坻,是中国相声演员、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妻子是文工团歌手于波,儿子是马东,马季师从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宝全等名师,曾获得1985年“全国十大笑星”、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代表作品《找舅舅》《画像》《登山英雄赞》等。马三立,1914年9月25日生于北京,是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20岁时与甄惠敏结婚,二人育有三子五女,长子马志明、次子马甄、三子马志良,三女为马景雯,孙辈有马小川、马六甲等,曾获得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天津市国庆献礼演出优秀节目评奖-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天津市优秀***员等荣誉,代表作品有《开粥厂》《夸住宅》《打油诗》等。综上所述,马三立的三子并没有马季,即马季的父亲不是马三立。

推荐点经典相声段子

简单的单口相声,《买梨》

台词: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话真算得上至理名言呀!不用我说,在座的各位,哪个没有买东西被吃豆腐的经历?什么?吃豆腐是什么意思?被人沾了便宜呗!这是我刚学的时尚词。

本来,这商人取利天经地义,做买卖吗,就为求个财。可君子爱财你得取之有道呀!现在很多买卖人不是想着怎么提高服务质量,诚信经营,而是靠搀杂使,短斤少两来取利。

这不,前几天我们邻居张大妈,在街上买了三斤苹果,搞了半天价才把一快五告成一块三,提回来用自家称一约,两斤四两,白亏七毛八,气的张大娘高血压都犯了。

还有一次,我们单位小王姑娘,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一卖桔子的,一看那桔子不错,就想买点,经不住那小贩甜言蜜语,本来想买二斤的最后楞是给装了五斤。

当然要搞价了,小贩要价每斤两块,小王从一快五还到一快八,小贩还是不肯,两人争来争去的谁也不肯让步,最后那小贩压底声音说:“一块八也行,不过我得到那边卖菜的称上给您约去。”

小王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那小贩神秘兮兮地说:“那边都是八两称”。小王一听这话,吓了一跳,寻思这事不能那么办了。这账好算呀!按两块算,五斤十块钱,按一块八算,五斤九块,便宜了一块,可那八两称一称,五斤变四斤,算下来白亏一块钱。

小王是大学毕业,挺聪明一人,哪能干那傻事!价也不还了,让小贩称足了斤两提着桔子就回家了。 按说也就没事了,可这小王的妈是细心人,退了休没事就在家买菜做饭,伺候老公孩子。见女儿买一提兜桔子回来,掏出买菜用的方便称就给约了,咳!三斤半,那家伙用的是七两称。

短斤少两是最常见的手段,你费劲巴拉的搞半天价,最后他全从称上找补回来了。不过,这短斤少两少两也好,搀杂使也好,那都是见不得人的下作手段,他使起来也觉理亏,所以他得哄着你,好话一个劲儿地说,让你高兴了,最后好沾你的便宜。

买东西的人虽然被骗了,可落着一大堆好话听,倒也不是太亏。而我碰着这么一位,他既不搀杂使,也不短斤少两,明大明地沾你便宜还得气着你,最后让你吃亏还得受气。有人说了,怎么可能?我不买了你还能抢呀!

你气我我也气你,还不一定谁把谁气倒呢!可我要跟您说,不是那么回事!怎么回事?您听我慢慢跟您说。那天我下了班,正骑车往家赶,就听电话响了,掏出手机一看,是老婆来的电话,赶紧接。

老婆在电话里说,我那丈母娘病了,得了感冒,发烧呢!就想吃口冻梨,要我赶紧去买。接了电话我就赶紧往市场赶,这时间不早了,天又冷,别一会儿买不着了。要真买不着,我那老婆还不得把我给冻了。

扩展资料:

单口相声是相声中的一种形式,一个人说称为单口相声,两个人为对口相声,三个人以上为群口相声 。 单口相声是在民间笑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既有相声的特点也继承了民间笑话、故事、评书的艺术手法。它故事性强,情趣横生,因而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流传。

单口相声讲的是一段笑话,虽然单口相声也要讲述故事,故事中也有人物,但这其中一定要有引人发笑的“笑料”(相声术语叫“包袱”)。单口相声必须想办法让人听了发笑,单口相声的有说单口相声的腔调、动作和表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单口相声

给个好的单人单口相声

刘宝瑞的单口相声都很经典(快乐驿站演过好几个他的相声):

《珍珠翡翠白玉汤》

《黄半仙》

《日遭三险》

《连升》

《贾行家》

《兵发云南》

《学乖》

《学徒》

《测字》

《文庙》

《书迷打砂锅》

《扎针》

《天王庙》

《解学士》

《韩青天》

《官场斗》

《斗法》

《打油诗》

《化蜡扦儿》

《风雨归舟》

侯宝林和马三立等的相声电视七八年前曲苑杂谈经常播出的 不知道现在那里有的看

要说单口当然是 单口大王--刘宝瑞先生的

《连升》《学乖》《知县见巡抚》《珍珠翡翠白玉汤》《黄半仙》 《狗撅嘴》《斗法》《翻跟头》《定场诗》《打油诗》

马三立马三爷的也不错,他的单口都是晚期录制的,《逗你玩》《追》

《八十一层楼》

常连安的单口《山东斗法》也不错,他的《斗法》精炼,刘先生的细腻,个人还是偏爱刘先生的

经典相声段子

我家电脑里有一些:有侯宝林的《改行》、《戏剧与方言》、《买包子》、《醉酒》,还有马三立的《练气功》、《十点钟开始》、《相面》、《训话》、《八十一层楼》、《吃饺子》、《打油诗》、《开会迷》、《考学》、《开粥厂》、《夸住宅》、《马虎人》、《偏方》、《问路》、《写信》、《卖黄土》、《医风问题》、《艺术的魅力》以及《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实录》。

以上均为,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加我QQ:18956361,我传给你。

相声圈里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奇葩事?

1、《我这一辈子》郭德纲和于谦表演的相声。首演于在2005年,首演地点北京市华声天桥民俗大舞台。

2、《我要反三俗》是2008年郭德纲创作,并与于谦合作表演的对口相声,是郭德纲“我”字系列相声之一。

3、相声《西征梦》是根据原来清末穷不怕的老段子《得胜图》。说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把清兵打了个落花流水,文武官员无人敢去敌挡。

4、《白事会》传统相声之一,以丧事为主题,一般是逗哏的说帮捧哏的父亲办丧事,覆盖面很广,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结尾常以没坟地为大包袱抖出,结束。一般认为马三立马老祖的最好,马志明、黄族民,侯宝林、郭启儒也曾经演过。

5、《你要高雅》,郭德纲一相声名,因嘲讽上海海派清口艺人周立波的“咖啡大蒜论”论进而被观众熟知,同时也在网络论坛上引发北京、上海两地之争。某种程度上,这次论战也代表了两地文化的一次交锋。

不请自答

很多人都写的恩怨,我不知道那么多爱恨情仇的,就分享一个奇葩事吧

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因为受伤,后来调入曲艺团说相声,马先生说相声了得,还有个爱好就是抽烟,烟瘾挺大的,而且每次上台前都得抽两口,然后把烟掐灭了,等下台再抽另外的半支。为什么呢?那时候穷啊!你再大的角儿也就那点工资,所以舍不得扔掉。

有一天演出完了,马先生就发现自己的半支烟没了,他想想,可能是正好他上台的时候人家打扫卫生了,就没往心里去。

第二天,又下台急着找自己那半支烟,又没找着,就跟打扫卫生的说了,您呀,打扫卫生别把我那半支烟给扔了,我下台再抽。可一下台,还是没了,他就跟人家说,不是跟你说了么,我那半支烟别扔啊!打扫卫生的也很纳闷呀,说我还没收拾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肯定是有人抽我烟了!马先生就回家,把一支烟的烟丝倒出来一半儿,往里装了只鞭炮,又用烟丝把这鞭炮挡着!

第三天,马先生上台前专门拿出那支烟,抽到看到鞭炮那的时候,赶紧把烟掐灭了还大声跟大伙说呢,我把半支烟放烟灰缸咯啊,谁也别给我扔了,我下台再抽!

马先生上台,演出演的一半儿,就听后台,啪一声,鞭炮响了,他在台上居然笑场了!没辙呀,只能整理好情绪继续演,等下台了,一位先生指着马先生骂,你个孙子!真损……也因为这事,两位先生交集越来越多,反而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据说这是马先生从艺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笑场!也可想而知当时大家伙都多么的困难,烟屁股都舍不得扔了!

人这一辈子,不怕路途遥远,就怕鞋里有钉子。

相声圈里的纷争不少,流派不少,但是唯独“未央宫”在我心中独树一帜,堪当奇葩。

01.吴王他杀了伍子胥

未央宫的始末,就像是那金庸中的“恩断义绝”。

时间是2010年的1月18号,这一天应该是郭德纲这一辈子最黑暗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他被自己最疼爱的人捅一刀的日子。

这一天是郭德纲的生日,当日在郭家菜,郭德纲邀请了德云社所有的人请大家吃饭。吃饭在一楼,而二楼则是在进行演出,当天曹金来了之后,借着酒劲拿着酒杯一桌子一桌子的训话,还满桌子的骂人闹事。当时还有一个插曲是曹先生大闹之时,训话唯独在李鹤东那里进行不下去,因为虽然李鹤东看起来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但实际上是个狠角色,在学校里就是个 社会 哥,常年出入各种群架和局子 。曹先生唯独在这里没有进行下去,足以见得当时并没有多醉,只不过是借着酒气撒疯罢了。

在训话结束之后,曹金起身就往外走,郭德纲的经纪人王海拦他, 而曹金大喊:“我不够吃的,我不干了!”并推倒了张文顺之女张德燕继续往外走,王海没办法才进去叫郭德纲。 而郭德纲追出来之后,曹金则说对郭德纲说,“我不干了,我对不起您,我给您磕一个。”对着郭德纲磕了头, 之后又对着郭家菜门口的的关公像跪着发誓,说“我今生再回来德云社我就是个XX!” 郭德纲无语,而张文顺的女儿张德燕就上来哭着拦曹金,跟曹金说,今天是郭德纲的生日,你们不能这样闹腾。曹金怎么做得? 一把把张德燕推倒在地, 转身就出门了,随后给何伟打电话,我闹完了,我走了,你走不走?

郭德纲经历了这事之后,返回二楼表演,遇观众点出《未央宫》。 郭德纲憋着气,唱出了《未央宫》,唱到“吴王他杀了伍子胥,说什么忠臣死的苦”更是情到浓处, 更有甚至,这句“吴国兴楚国衰无道昏王身已死”听起来像“无道郭德纲身已死”,看着于谦老师担心的眼神,就知道这件事对于郭德纲来说,究竟有多痛。

02.无道昏王身已死

真也动人,也动人,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金口中的郭德纲也许是真的,而郭德纲口中的曹金也是真的,我们看人并不能只分好坏。人是复杂的动物,不能两个人有矛盾,就非说是某一个人错了,曹金狂妄吗?当然是狂,郭德纲就是白莲花吗?当然不是了。

曹金发文说自己有多惨多惨,但是他能否认大闹郭德纲生日宴,推到张海燕是吗?他不能。同理,郭德纲也不单单是他口中的仁师慈父。事实真相无非就是师徒二人因钱生恨,闹了一场罢了。

只不过是这徒弟多少有些太不地道,想来郭老师也早就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如今那么多忠心的徒弟们陪着闹着笑着,也算是成功了吧。

03.百万雄兵

一路走来,各种坎坷,各种不顺和障碍,终于我也看到了花团锦簇,也看了灯彩佳话。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相声界不缺,也不缺忠心,未央宫已成绝唱,德云社也不止叛徒,岳云鹏这样忠心好汉也不止一个,再说还有邪教“德云女孩”一直守护,怕什么。

人活一世很难,不遇点奇葩,怎能知道旁人可贵?

1.据说在旧 社会 ,几位相声大师围着炉子烤火,其中一位在烤棉袄时,不小心引着了,但他自己不知道,旁边的人看到了,憋着不说,就生生等着棉袄烧了个大窟窿。

这是在某一档谈话节目上,某位健在的相声大师说的往事,他给出的解读是,民国时期的相声大师都幽默,爱开玩笑。

但我却看出了恶毒,那个年代一件棉袄也价值不菲吧,非得让人家烧个窟窿,这是幽默吗?这明明就是坏!

2.刘宝瑞穿了一双新鞋,着急去演出,但因下雨路有积水,舍不得把鞋给弄脏了,正着急的时候,马三立说:“穿我的吧,我的鞋旧,不怕湿”。结果刘宝瑞演出完,看见马三立穿着自己的新鞋,趟过积水来演出,心疼的刘宝瑞直叫,马三立却说:“你把我鞋穿走了,我不穿你的吗?”

3.马志明曾经往杨少华抽的烟里塞过鞭炮。

后面这两件事,同样被他们解读为幽默和开玩笑。

我却不愿意认同,如果有人跟我开这样的玩笑,我一定会问候他十八代祖宗。

有三个著名相声演员在东北都吃过瘪,其中一个还丢了命。 万人迷李德钖命丧沈阳

李德钖本名李佩亭,本来的绰号应该是“小万人迷”,因为在他之前有一个万人迷,叫李广义。李广义是李德钖的祖父,也是教授李德钖本事的人。

李德钖继承了祖父的一身能耐,也承袭了他的绰号,在祖父与世长辞后,李德钖逐渐去掉了“小”字,成为了第二代万人迷。

万人迷这个绰号现在已经被用烂了,郭德纲在还没大红之前,也有粉丝叫他“小万人迷”,郭德纲的口盟弟子王耀宗(王鹤宇)也自称小万人迷。不过这二位的本事跟李德钖比起来,还是改叫万人嫌比较合适,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说回李德钖,万人迷在最红的时候,给袁世凯说过相声,不过没选好段子,说了一段《吃元宵》,结果袁世凯觉得李德钖是在用谐音梗骂他,所以叫人把李德钖暴打一顿然后轰走了。

后来李德钖给张宗昌说活,张宗昌听美了,把身边看得到的大洋都赏给了李德钖,据后来的艺人回忆,那一场李德钖收入至少等于现在几百万元,即使放到现在的商演市场,那也是非常天价的数字了。

李德钖1923年跟张寿臣合作,算是提拔这位未来的大门长,1926年他离开天津,去了奉天赚钱。这里面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李德钖为了不挡着寿老走红,主动让贤,也有说他是染上了烟瘾,结果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

个人觉得后一种说法比较靠谱,那个年头也没有哪个逗哏特别红的时候,故意躲到外地去捧晚辈的。更何况后来张寿老在天津相声演员座谈会的时候,特地批评了某些逗哏演员养着几个捧哏演员,而且舞台上所有包袱都自己使,不给捧哏任何展示的机会,这是不对的。

所以李德钖是被迫离开天津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是自己因为烟瘾导致身体不好,舞台表现力下降导致观众流失所致,当时的艺人就是这样,活不行了就没人买单,不像现在卖个惨还能继续捞钱。

李德钖后来一路北上,沦落到东北,在沈阳呆了一段时间。这里有说他当时非常红,一度赚得盆满钵盈。结果突发疾病就潦倒了,后来饥寒交迫加上戒烟导致的疾病,死在了路边一个沟渠里。

但也有说法是李德钖去沈阳就一直病重,后来是吃饭的钱都没了,穷困交迫而死。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李德钖还是很有老派艺人的风骨,据跟万人迷演出的茶社老板回忆,李德钖虽然病得很重,但拒绝接受别人救济,而且害怕给茶社的人跟同行添麻烦,所以裹着一件单衣就跑了出去,死在了外边。

最后李德钖的一个铁粉给他做了一口简易棺材,草草埋在也野外,几个喜爱他的粉丝还作了一首打油诗送他,吟诵还带捧哏,在凄凉之余也带去了一丝幽默。

可惜李德钖没有后人,一身本事也跟他长眠地下,李德钖之后也再无万人迷。

马三立被东北人“逗你玩儿”

马三立可是相声界的湖了,不但学历最高,而且辈分也高,在他之前父辈爷辈都说相声,对于相声行业那些猫腻门儿清。

但就是这么精明的马三爷,老猎人也有被鹰叼眼睛的时候。当时日本全面侵华,北平跟天津沦陷,日本人天天宵禁戒严,大量艺人流离失所。有底子的就躲家里吃老本,没老本啃的就去外地找饭辙,当时奉天的“翔云阁”茶社来天津请相声演员走穴,条件也开得特别高,茶社管来回接送,管吃管住之外,所有收入还三七分账,艺人拿七成茶社拿三成。

按理说这个条件在当时已经是没得挑了,但京津两地的相声艺人一想到万人迷李德钖惨死的奉天这事情,大多不敢贸然出关去商演。马三爷当时家里特别紧凑,一时间也没有别的活儿接,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去东北吧,反正那边都是活雷锋,亏不着我马三立。

马三立走之前带了两块钱现金,还有媳妇儿给烙的四个糖饼,扛着鱼竿~~不对,扛着行礼就去了东北。路上遇到伪军查问,马三爷还吃了几个大嘴巴,最后抖了个包袱才被放过去。

到了茶社之后,马三立火力全开,跟搭档耿宝林说了一个满堂彩,当时茶社生意火爆的一票难求,老板也特别高兴,希望马三立继续努力,以后一定会成为相声界的顶级流量,开万人商演出EP风光无限。

虽然茶社老板跟票头对马三立很热情,但两人从不提分账的事情。后来马三爷忍不住去问老板,老板说分钱?你想疯了心吧,你还欠我一大笔钱呢。

马三立一脸黑人问号,表示你逗我玩儿呢。

茶社老板说你们从天津来沈阳的路费现在还没抵清,之后还得继续演,直到把回程路费挣齐了,再跟我聊分账的事情。

马三立说您等会儿吧,咱们不是说好你们管路费吗?

茶社老板邪魅一笑,我们说的是管接送管买票,但买票的钱是你们自己承担~

马三立一听心都凉了,老板使活高手啊,这包袱三翻四抖还真响,如果这是在舞台上,我就一句“去你的吧”直接就谢幕了。可惜这不是相声,我这是掉进贼窝了,反抗吧我这身子骨不够人家吊一锅汤的,找人吧这又离天津几百里地,当时5G还没通,真正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最后马老只好一咬牙一跺脚忍了,又被逼着白干了三个月,才从奉天回到天津。

没想到一代泰山北斗,竟然也被人“逗你玩儿了”。

郭德纲被东北 社会 人围堵

这是郭德纲早年的经历,他在相声垫话中说过几次,但具体经过并没有被媒体报道,所以姑妄听之图一乐就行。

某年某月某一天,郭老板带着德云社众演员气势汹汹去哈尔滨商演,演出倒也没发生什么,哈尔滨观众也很热情。结果在庆功宴上出了事,本来主办方请了一个当地相声演员当嘉宾,结果那位拒绝了。但在庆功宴上,那位相声演员又以私人名义跟郭德纲碰头,主办方觉得自己脸被打得啪生疼,于是把桌子都掀了。

郭德纲也是不吃亏的人,当场就带着人走了,结果第二天去机场,发现对方把机票也退了。

第二次是牡丹江一个演出商邀请郭德纲,郭德纲又一次兴高烈的带着团队杀将过去,结果对方纠集了一帮纹着皮皮虾和熊大熊二的 社会 人士堵住郭德纲一行人,让他们轻轻地来卖力的演,然后不带走一分钱报酬,说白了就是要吃白食。

在那之后郭德纲就十年左右也没去东北商演,后来在东北开了德云社分店,也是交给当地的相声世家于增生于浮生兄弟管理,于氏兄弟跟于谦没关系,他们是张寿臣儿徒于世德的公子,东北相声世家,这哥儿两在当地~~咳咳不展开说了,反正足够罩德云社就是了。

以上~~~~~~~~~~~

说相声的不好好搞创作,反而整天揪同行尾巴,自己不长进也不允许别人进步,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今相声界里面,最红的莫过于郭德纲的德云社了,徒弟岳云鹏、张云雷,师弟孙越还有儿子郭麒麟等等,各个拿出来都是角,专场相声演出观众坐满几万座位的 体育 馆。这样的号召力别说说相声的,就算是很多一线歌手都不一定能比得上。奇怪的是,德云社红了,其他所谓的同行却觉得自己的饭碗被抢了,这些想的不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反而到处给德云社找茬。

德云社的相声火了,他们说这是江湖相声,充斥着屎尿屁的低俗段子,会教坏观众。这帮人指出,说相声不能只为了逗乐观众,否则相声的生命力就死了,相声还应该起到传播文化,教人育人的责任。这话说得没毛病,可是相声之前在这帮人手里成了什么样了?连说相声的人都养活不了自己,还空谈什么艺术责任,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相声要发展的前提起码要吸引观众买票进场,否则一切都是虚的。

同样的,张云雷红了,他们说二爷破坏了相声表演秩序。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让观众带着荧光棒进场子,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关键是这种模式还互动得很好。于是乎,这帮同行就急得跳脚了,说张云雷这是在搞一些邪魔歪道,有悖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是离经叛道的。为此,他们还借助了传统媒体发声,想要给德云社施加压力。幸好,开明的郭德纲早看透了,都懒得搭理这帮闲人。

相声没人看,这帮人不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反而想方设法去给别人挑毛病,甚至打压同行,这种行为实在是奇葩。有的时候想想,这些人也真是可怜,他们只能一边看着德云社成功一边心痛,然后找机会揪毛病却从来没有得逞,就这样一直反反复复。

郭德纲:你死不死啊!

虽说相声圈不是 圈,但发生的奇葩事却也不少。比如侯耀文遗产案、牛群在最火的时候放弃相声、德云社徒弟大出走、侯耀华给女徒弟买包……

咱们先说侯耀文遗产案。当年侯耀文去世后,关于遗产交割问题真是让人开了眼。本来,父亲去世后两个女儿公平合理地按照继承法交割遗产就是。结果,侯耀文的一些徒弟,包括侯耀华都卷入了这件原本“很简单的家事”中,让人彻底看清了一些相声演员的“品质”。

牛群与冯巩曾经是中国相声界极具实力的一对“春晚相声CP”,但在两人最火的时候,相声天赋极高的牛群却远离相声去干别的行业了……牛群离开相声圈,在十几年前引起了轩然大波,没人想到他会“剑走偏锋”,可叹牛群与冯巩这对天造地设的好搭档,此后再没一起合作说过相声。

德云社自成立以来,来过很多人,也走过很多人,但最严重的要数前些年。包括徐德亮、王文林、李菁、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潘云侠等人前后脚都走了,这在中国相声界也算是一次“大规模辞职”了。

当然,相声圈最奇葩的事情还属侯耀华给女徒弟安娜金买包……具体咱就不说了,奇葩不奇葩,诸位心知肚明。

说起相声圈虽然不比 圈,但发生的奇葩事着实不少。

比如:侯耀文的遗产案;牛群在最火的时候放弃相声,剑走偏锋去改行当村干部;侯耀华给女徒弟安娜买包;曹云金手撕师傅郭德纲等等。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姜昆为何会对郭德纲耿耿于怀,其中原委当然不仅仅是“高雅”与“低俗”的争论。

要弄明白二人之间的过节,先 了解下相声中的辈分。

众所周知相声界非常看重辈分,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普通的说法是“ 德寿宝文明 ”。

我们熟悉的两位相声大师, 马三立 是“寿”字辈, 侯宝林 是“宝”字辈,从辈分上看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师叔,但所属的派系不同。

京津两地的相声派别主要有 北京的侯宝林,马季,姜昆,侯耀文体系 ;以及 天津 马三立,马志明体统

北京的相声与官方关系密切,所以属于“ 根正苗红 ”;天津则仍保有原先的市井风格。但马三立与马志明并不在意北京的风光,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他们的名气和出镜率远不如处在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

天津相声对传统相声是非常重视的,这也是天津相声原汁原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从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强调中也能看出明显的天津烙印。

津京两地的相声人关系微妙,甚少往来,一边是辈分大,一边是知名度高,到了一块难免谁也不服谁,所以两方都敬而远之,相敬如宾。

郭德纲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他早期在天津学艺,当属天津系;但进入北京后,郭德纲也需要找个“靠山”,他选择了与天津系交好的侯耀文门下。

这就引来了马姜的“正牌官方体系”的不认可,认为这是一种越界,说的通俗点就是 抢地盘

从辈分上来说,郭德纲拜侯耀文门下,那就是侯宝林的第二代,而姜昆师从马季,也算是第二代。

但从时间上讲,在1996年,郭德纲开始搞“茶馆相声”,此时姜昆等人早就不说民间相声了,或者说已经开始不说逗乐相声了。

而郭德纲还招集了一批“ ”字辈演员, 张文顺,王文林 等,大多是 姜昆的前辈 马季的同辈 ,但在他们原来的体系下没有分得一杯羹,因此出来跟郭德纲赚钱一起“打天下”,这就犯了马姜派的忌讳。

所谓“低俗”是姜打压郭德纲这个“外来人”的理由。

郭姜之争说到底还是相声派别的争斗,相声文化来源市井,难免有糟粕,但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最后,还是希望相声圈能摒弃成见,携手共荣,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作品,而非争一时的口舌利益,却忘了根本,毕竟作品与观众才是相声能长久生存的保证。

(**烂番茄编辑部:肥肥)

相声名家陈寒柏和妻子十分恩爱。婚前,妻子嫌陈寒柏长得老,叫他大叔。婚后,妻子对陈寒柏的称呼就更亲昵了,直接喊他:“老爸。”而陈寒柏也柔情地称呼妻子为:“闺女。”

两个人自1983年结婚以来,相濡以沫,只羡鸳鸯不羡仙。

陈寒柏更为人所知的是他认“干爸爸”的事。据不完全统计,陈寒柏认了至少5个干爸爸,包括最为人诟病的,比他仅仅小了4岁的师胜杰。

其实在外界看来,认干爸爸是很丢人的事,但在相声圈内,认干爸爸并不丢人,反而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我们可以仔细捋一捋这其中的道理。

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它的学习和教育也很有传统特点。在相声圈里,非常讲究师徒关系的。你想学艺,如果不拜师,那对不起,大部分人都不会教你的。因为这是一门吃饭的手艺,你把别人吃饭的家伙学过去了,却和那人毫无关系,人家能乐意?

所以,想学相声,必须拜师。拜师之后,这就是你的再生父母了。他可以教你学艺,教你做人,带你入行,给你饭吃。

如果有人一心上进,想多学点怎么办?拜第二个师父是肯定不行了。在相声界,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师父,否则就是叛徒。

所以,这时候拜“干爸爸”就应运而生。拜了老前辈为义父,那他再教干儿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而这干儿子也不会放着义父不管,将来义父老了,干儿子伺候伺候老人家,也是应该的。

所以,在相声界,拜“干爸爸”,第一显得人上进、好学。第二可以说明这个人重情义。

外人听起来荒谬,在相声圈里,就是这样。

大家可以看看,相声圈里,别说陈寒柏认得有干爸爸,郭德纲也认得有。据陈寒柏说,他认的爹还不是最多的,吉尼斯纪录是不近女色的李金斗创造的。

陈寒柏说,李金斗认了20多个干爸爸。

这真是,三人行,必有他爹啊。

陈寒柏也经常上网,当然知道网上指责他是“认爹狂魔”的事。他曾专门回应过此事。

陈寒柏先说了李金斗认爹的事,他说:“李金斗的干爸爸全是老弱病残,为什么拜这些人?他要给他们养老送终。”

接着,陈寒柏讲,认了干爸爸就要负起做儿子的责任,是要照顾这些老前辈,是要给他们养老送终的。

陈寒柏又开玩笑说:“我拜的干爸爸,好不容易死俩了,也得给人家养老送终。我们拜干爸爸有的是师父指定,有的是家门指定,杨志刚也是我的干爸爸,是我们家指派的,我要给人家养老送终,还有关自仁老师。”

然后,他又解释了其他几位干爸爸是如何拜的:“我的干爸爸还有重病住院的常贵田,拜师胜杰先生是我师父指派的,我跟人家学的唱。旧 社会 规矩,你学了人家的东西,他没饭了,观众就喜欢看年轻的,所以晚辈就得给老一辈养老送终。这并不是找靠山,每年过年过节都得人家送钱,当儿女。”

怎么样,听了之后是不是觉得陈寒柏说得合情合理,甚至让人生出一种膜拜之感?

其实他讲得的确有一定道理。这也是师胜杰为什么只比陈寒柏大4岁,也愿意公开收他为义子的原因。在相声界,没有年龄,只有辈分。

不过话又说回来,陈寒柏这么喜欢照顾老弱病残,为什么不直接开养老院?

而且最重要的是,拜人为干爸爸是要学艺的。这才是拜干爸爸的主要原因。

陈寒柏似乎只顾拜了,却没有怎么学艺。

往前推20年,陈寒柏还是比较火的。那时候他得了相声大赛的冠军,而且有几个节目的确说得比较 搞笑 ,再加上长得就是一副可笑的面容,一时间也频频上综艺,屡屡做演出,很是风光。

陈寒柏是半路出家的,马季曾这样评价他:“与许多出身世家的相声演员不同,陈寒柏是出于爱好半路出家的,没有受过那种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因为没受过那些训练和熏陶,他在表演上就没有诸多框子,不那么循规蹈矩便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些话有不少是夸奖陈寒柏的意思。说句实在话,陈寒柏也的确有点说相声的天赋。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拜在侯耀文的门下,和郭德纲成了师兄弟。

只不过陈寒柏成名之后,尝到了甜头,立刻就变了。他没有像郭德纲一样继续深入研究、学习相声,而是自以为找到了相声的套路、规律,就开始出去赚钱了。

陈寒柏的风格就是操着一口方言,然后以农民的形象来插科打诨。这种表演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群里,在某些地方电视台上颇受欢迎。但看上两三段就很容易审美疲劳。

陈寒柏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所以他活跃的舞台就是一些市县电视台的晚会、综艺之类。其实这样也挺好,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既然这辈子因为懒也无法进步了,那索性就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不过,他拜那么多干爸爸不成了摆设了?不是说拜干爸爸是为了学习,为了上进么?

再往后,陈寒柏甚至连相声也不想说了,因为说相声赚钱太慢,甚至还得倒贴钱,毕竟鸡蛋也挺贵的。所以,他开始无限制地接广告。

陈寒柏接的广告和他的相声风格一个样:都是什么农药、肥料、补腰子的、杀虫剂。而且他做代言,基本上也都是一套衣服,一个形象:光头,穿着对襟马褂式的“唐装”,咧着嘴伸手做介绍产品状。

现今的中国相声界,随着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大咖的离去,己经不见昔日辉煌。艺术水平没有提升,但是怪事连连。不会说相声的X二公子,广收门徒,而且门徒居然少见说相声的,成天活跃在广告界,弄得自己的师侄怒怼他,再说说他那个非著名的师侄,今天收徒,明天叛离师门。相声大师不说相声演小品,去当官,也算是奇葩了。总之一句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论是相声还是说相声的人,都没有了往昔的纯真和对艺术的追求,有的只是赚眼球了。

裂穴之后,和自己的粉丝聊天,叫大粉去带节奏骂前搭档,背后说前搭档没人缘,人品差,表面上又发文依依不舍,这算不算奇葩?